本地多家中文學校積極參與亞美節

由波士頓亞美聯誼會主辦、波士頓房產網(Blue Ocean Realty)冠名贊助的第十五屆亞美節,將於9月6日在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盛大舉行。作為本地區最具影響力的亞裔文化盛會之一,亞美節不僅是一場美食與表演的嘉年華,更是一個教育與文化交織的舞台。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眾多中文學校多年來持續參與亞美節,讓活動成為青少年成長與文化傳承的重要「第二課堂」。

自創辦以來,亞美節便與大波士頓地區的教育組織及中文學校緊密相連。無論是在牛頓、昆西、萊克星頓、艾克頓,還是劍橋及周邊城鎮,都能看到中文學校師生與家長的身影。對許多家庭而言,亞美節既是節日的歡聚,也是孩子們的一堂「社區教育課」。

在熱鬧的氛圍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與他人交流,如何展現自信,如何承擔社區責任。正如本報波士頓版主任、亞美聯誼會創辦人甄雲龍所言,亞美節不僅是文化展示,更是培養下一代亞裔青少年的土壤。

甄雲龍先生早年定居於牛頓,他的兒子、國際知名功夫巨星甄子丹更是牛頓北高中的畢業生。這段特殊的淵源,也讓亞美節與牛頓社區的關係格外深厚。如今,在牛頓圖書館中仍可見到甄雲龍的墨寶,那一筆一劃都承載著亞裔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的印記。

牛頓中文學校義工與「小記者」
作為大波士頓地區最具規模、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學校之一,牛頓中文學校是亞美節的重要支持者。現任校長員玉娟積極號召學生參與義工服務,她常鼓勵孩子:「走出去,去服務社區,你們學到的比課本上更多。」在她看來,學生不只是學中文的孩子,更是傳承與推廣文化的小使者。前任校長梁楠對牛頓中文學校學生的參與經歷津津樂道。她回憶起孩子們在亞美節中服務、表演、採訪的點滴,滿心自豪地說:「教育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孩子們在社區裡自己長出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牛頓中文學校還特別設立了「小記者」項目。每逢亞美節,孩子們便背著相機與筆記本,穿梭在人群中採訪政要與嘉賓。他們曾先後與波士頓警察局代表、消防隊員以及市議長費連(Ed Flynn)交流,雖然稚氣未脫,但認真的態度贏得了讚賞。對孩子們而言,這不僅是一次採訪,更是一次勇敢表達與接觸真實社會的突破。

僑立中文學校舞台與實踐結合
自2016年起,中華僑立中文學校校長劉紅每年都帶領師生參與亞美節。她不僅安排學生上台表演中文朗誦、歌舞節目,更鼓勵孩子們走進觀眾之中,用中文進行自我介紹與交流。

「如果孩子們能在這樣的社區活動中實際運用中文,他們就會真正感受到語言的價值與力量。」劉紅表示。她認為,亞美節不只是文化展示的舞台,更是推動孩子學習中文熱情的最佳契機。規模不大的沙龍中文學校也自2016年起持續參與亞美節。校方強調「讓孩子在社區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孩子們在攤位上服務、在舞台上表演,無論是自信的演出還是熱情的講解,都讓家長與老師看見了他們的蛻變。沙龍中文學校以一句簡單卻深刻的信念總結參與的意義——「參與,就是成長」。對許多孩子來說,這些實際體驗遠比課堂知識更為珍貴。

教育的多重收穫
亞美節對中文學校而言,不僅是一次展示成果的機會,更是一種「教育延伸」。在這裡,孩子們透過舞台表演與現場互動,他們從羞澀逐漸走向大方。無論是義工服務,還是小記者任務,都讓孩子們明白「我是社區的一份子」。強化文化認同,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自身文化的價值。

家長與老師也普遍認為,亞美節是教育中最生動的一課。正如中文學校董事劉俊所說:「亞美節就是教育最好的注腳。」她同時也是亞美節組委會成員,長期服務於社區。

從牛頓中文學校的小記者,到僑立中文學校的舞台表演;從沙龍中文學校的義工服務,到合唱團與舞蹈團的精彩演出,亞美節早已超越了一場單純的文化慶典。它是一座橋樑,把青少年與他們的文化根脈、與他們的社區緊緊相連。

牛頓教育促進會會長、專欄作家蒼珍女士在一篇介紹亞美節的文章中寫道:“在這裡,教育的意義被延伸,孩子們的成長被見證。亞美節既是慶典,也是課堂;既是節日的舞台,更是人生的起點。它讓一代又一代亞裔青少年在參與中成長,在文化中自信,在社區中找到歸屬感。”正如一位中文學校老師所言:「課本能教會孩子知識,但社區能教會孩子責任與自信。亞美節就是最好的例子。」

隨著第十五屆亞美節的到來,大波士頓地區的中文學校與社區,再一次將共同見證教育與文化的力量,讓傳承在這片土地上持續生根、發芽並開花。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梁楠及牛頓中午學校師生同甄雲龍(右三)合影。 檔案圖片

牛頓中文學校小記者採訪波士頓市議員費連和警員們。

沙龍中文學校師生在亞美節現場合影。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