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18日宣布,對來自歐盟的乳製品進口反補貼調查的期限延長6個月,至2026年2月21日。這一調查涉及部分歐盟奶酪、牛奶和奶油產品,被視為北京與歐美持續貿易摩擦的一個戰場。專家指出,對歐盟乳製品和豬肉的調查,正成為中歐就新能源車關稅談判的重要籌碼。
中國自去年8月對歐盟乳製品啟動反補貼立案調查,主要涉及奶粉、乳清粉以及部分乳製成品。依照《反補貼條例》,調查通常為期一年,但在必要情況下可延長。此次延期意味著案件進入更深層次的取證與評估階段,也顯示中方或認為補貼模式較為複雜,涉及歐盟的農業政策與補貼機制。
歐盟是中國乳製品的重要供應來源之一,特別是在嬰幼兒奶粉與高端乳製成品市場。若反補貼調查最終裁定成立,中方可能對相關產品加徵反補貼稅,推高進口乳製品價格,並為新西蘭、澳洲等供應商創造更多市場機會。對中國消費者而言,短期內或將面臨價格上升與選擇受限的情況。
延長調查的時間點,恰逢中歐在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半導體等多個產業的補貼與貿易爭端升溫。歐盟方面此前對中國電動車補貼展開調查,並考慮提高關稅。乳製品調查延期可能被歐盟解讀為對等反擊,加劇雙方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的摩擦。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此舉更多具有戰略考量。一方面,延長調查能爭取更多時間應對歐盟針對中國製造業產品的調查與潛在制裁;另一方面,也向境內農牧業與乳製品產業釋放政策支持信號。若最終課徵反補貼稅,不僅是經濟措施,也可能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一部分。
短期內,中歐之間的經貿往來仍有望保持高水平,畢竟雙方在市場需求上高度依存。但此次延期無疑增加了不確定性,若在補貼與市場准入問題上缺乏妥協,將進一步惡化雙邊經貿氛圍。外界擔心,未來中歐可能陷入互查的循環,對合作與投資環境造成拖累。
中歐貿易緊張關係始於2023年,當時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此後,中方陸續對歐盟白蘭地、豬肉和乳製品展開調查。今年6月,中方延長對歐盟豬肉的反傾銷調查,7月又對歐盟白蘭地加徵關稅,但主要幹邑生產商如果按規定的最低價格或以上銷售,則可獲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