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華演虞姬唱念做表舞樣樣俱佳

仲夏時節,劍橋市公共圖書館多功能劇場內鑼鼓喧天,數百名觀眾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由哈佛校友京劇社傾力打造的2025年度巨獻——外景版京劇《霸王別姬》首映會在此隆重舉行。

劇場座無虛席,現場觀眾掌聲雷動,叫好聲與喝彩聲此起彼伏,氣氛熱烈而莊重,為波士頓地區的華人社區和京劇愛好者奉上了一場難得的文化盛事。當晚最大的亮點,無疑是「外景版」的《霸王別姬》。這一創舉突破了傳統京劇舞台「一桌二椅」的限制,將自然風物與京劇表演相結合,帶來了全新的沉浸式觀演體驗。

社長陳明華在致辭中回顧創作緣起:這部外景版的《霸王別姬》源於疫情期間。當時,舞台演出與現場聚會受到限制,劇社並未停下腳步,而是探索新的方式延續京劇藝術。由此,他們萌生了利用外景拍攝、音頻錄製與戲曲表演結合的全新構想。

「傳統京劇舞台上,風雲雷雨只能靠觀眾想像;但在外景中,大自然本身就成了最佳的舞台背景。」陳明華說。比如,拍攝《霸王別姬》垓下悲歌一幕時,恰逢大風呼嘯,旗杆被吹斷倒地,竟與史籍所載「項羽敗陣,風雨大作」不謀而合。這樣的真實場景,讓演員更易投入情境,也讓觀眾在銀幕前感受到千古悲歌的蒼涼氛圍。正因如此,劇組特意保留了旗杆倒下的鏡頭,使作品更具真實性與感染力。

精益求精的長期積澱
外景版《霸王別姬》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哈佛校友京劇社多年積累的結晶。自十多年前首次搬上舞台以來,該劇已歷經多次舞台版演出與電視錄製,逐漸趨於成熟。疫情期間,劇社又陸續完成了外景版《白蛇傳》、《太真外傳》、《大唐貴妃》等作品,並被北美春晚錄用,廣受好評。其中,《霸王別姬》耗時最長,投入最多心血。

這一次的製作,從策劃、編排到錄製均歷經多年醞釀。陳明華不僅擔任總策劃和製片,更親自飾演虞姬,投入無數夜晚與假期排練拍攝。她坦言:「這是一段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京劇藝術值得我們付出。」

哈佛校友京劇社的成功,離不開一支專業且敬業的樂隊。此次演出中,劉朝儒以司鼓與電子鑼鼓定全場節奏;霍琦身為來自國內專業劇團的琴師,以家傳技藝駕馭京胡、京二胡;郭京富精通多種胡琴,為演出增色不少;鎮德華能演奏月琴、中阮、大阮、三弦、笛子與嗩吶,文場音色層次豐富;曹玉珍與周憬則不僅擅長彈奏月琴、阮,亦在唱老生、老旦與旦角戲中展現深厚功底。

在表演方面,陳明華飾演的虞姬,唱念做表舞樣樣俱佳。她的舞劍身段、下腰動作展現了紮實的專業功力,扮相俊美而神韻逼真。蘇德立飾演的項羽身段挺拔,氣度雄渾,唱腔渾厚有力。兩人合作默契,將霸王與虞姬的生死愛戀演繹得層次分明,扣人心弦。觀眾隨劇情起伏而悲喜交加,頻頻以掌聲喝彩回應。

觀眾普遍對這次外景版的創新形式讚譽有加。馮女士表示:「實景拍攝讓我完全沉浸在故事中,這樣的創舉太難得了!」劉女士則感嘆:「虞姬的扮演者唱、念、做、表都十分精彩,服裝道具華麗,外景氛圍渲染得太到位。」王女士說:「感謝劇社帶來這樣一場精彩演出,讓我們在海外依舊能感受到國粹的魅力。」程先生更即興作詩:「一歌一酒韻流長,萬恨隨風意未央。草樹斜陽添古意,虞姬劍影韻流芳。」

京劇文化在本地蓬勃發展
哈佛校友京劇社自成立以來,便活躍於波士頓地區的文化舞台。從春晚、社區慶典到校園演出,他們先後上演過《天女散花》、《太真外傳》、《大唐貴妃》、《梨花頌》、《雙陽公主》、《鎖麟囊》、《穆桂英掛帥》、《四郎探母》等經典劇目。每一次演出都凝聚著樂隊與演員的心血,並不斷吸引新的觀眾群體加入。

京劇作為中華傳統藝術瑰寶,在海外的傳播常面臨觀眾基礎有限、資源匱乏的挑戰。然而,哈佛校友京劇社以持續演出和創新形式,逐步培養出一批熱愛京劇的觀眾。他們不僅保留傳統唱腔與身段,更在探索如何與現代科技、外景拍攝結合,讓京劇以更新鮮的姿態走入更多人的視野。

此次外景版《霸王別姬》首映,不僅是一次藝術嘗試的成功,更象徵著京劇文化在波士頓的深耕與拓展。這不僅僅是華人社區的文化盛事,更是中華傳統藝術在國際舞台上的一次創新展示。外景版《霸王別姬》以其獨創性、藝術性與感染力,為波士頓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觀演體驗。哈佛校友京劇社多年來扎根本地,通過不懈努力與創新,讓京劇在海外舞台持續生根、發芽、開花。這場首映不僅展示了京劇的無窮魅力,也為波士頓的多元文化畫卷再添亮麗一筆。本報記者李强波士頓報道

著名主持人李照原介紹外景版《霸王別姬》。 張奮攝

外景版《霸王別姬》劇照。

陳明華社長展現了紮實的專業功力。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