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學一支跨學科研究團隊獲特首政策組資助,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香港居民使用內地醫療服務及跨境流動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曾使用內地醫療的受訪港人,由2011年前5.9%,到2019年至2023年期間大幅增至六成,且超過六成半受訪者對內地醫療感到滿意。研究團隊因應結果研發人工智能平台「健康灣區」,讓市民可在網上根據自身需求,查詢大灣區內地城市相關的醫療資訊,平台將於10月1日正式出台。
2012年後港人跨境就醫率持續上升
研究團隊於2022年5月至2025年5月,在香港、深圳及廣州以問卷方式訪問了3,500名香港居民,並深度訪談140位香港居民、40名香港或內地醫療專業人士,以及20名香港或內地政府官員,並組織了9場焦點小組討論。結果顯示,2011年前只有5.9%受訪者曾使用內地醫療;2012年至2019年增加至33.5%;2019年至2023年就增加到60%。




資訊壁壘是跨境醫療首要障礙
團隊認為,資訊壁壘是跨境醫療的首要障礙,香港居民對內地醫院類型、醫保體系、醫療收費等了解程度普遍較低,並因為不熟悉而對內地醫療產生抗拒和擔憂。針對沒有使用內地醫療的香港居民,結果顯示主要擔憂不熟悉就醫流程,其次是醫療費用和不熟悉或找不到合適的醫生;使用過內地醫療的香港居民,則滿意內地醫療輪候時間短,但最擔心醫療費用,其次是醫療技術和服務品質。
團隊建議建設跨境就醫平台,幫助香港居民熟悉內地醫療體系;通過多種方式減少香港居民對內地就醫費用的擔憂,例如鼓勵香港居民參與內地醫保等;兩地醫療部門通力合作,利用內地有餘力的醫療資源,為香港居民提供服務的同時,不佔內地醫療資源;統籌協調跨境醫療與香港公私營醫療的分工合作;促進香港與內地醫療要素的雙向流動,充分利用大灣區優質醫療資源,共建國際醫療旅遊中心。
內地醫療資源仍具餘力 跨境合作需雙向流動
被問到內地仍有多少餘力的醫療資源,如何平衡港人不過份佔用內地醫療資源,領導研究的港大城市規劃及設計系、促進公平與福祉的社會基礎設施實驗室主任何深靜表示,近10年內地興建了很多醫院,且獲評為最高等級的三甲醫院,部分知名的醫院更在新發展區設立分院,質素、硬件等都有統一標準,相信仍有餘力可照顧港人,同時據她了解內地政府正在做一些「摸底」調查,了解內地仍有多少剩餘的醫療資源後可作公布。
至於要與內地共建國際醫療旅遊中心,是否意味將港人分流到內地治病,再將香港資源用作服務國際,何深靜強調不是這樣的想法,而是要兩地合作雙向流動,舉例國際病人可到港大深圳醫院或內地三甲醫院的國際醫療部就醫,將來若兩地醫生認證互動時,香港醫生又可以使用內地資源如病床等看診,強調必須兩地通力合作才可以做到。
記者:郭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