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相識到波士頓相守 馬英九周美青的愛情故事

從台北到紐約,再到波士頓,馬英九與周美青的愛情故事,是一段寫在書頁與生活之間的深情篇章。這對台灣政壇矚目的夫妻,緣起於紐約大學,成長於哈佛校園,在異鄉的艱苦歲月中相濡以沫,最終攜手共度人生的每個關口。

1974年8月,馬英九從台北前往紐約大學攻讀法學碩士。臨行前,妹妹馬莉君特別拜託他照顧一位即將同赴該校的好朋友。就在機場,這位好友現身──正是當年馬莉君多次想介紹給馬英九、卻被他婉拒見面的周美青。初見的那一刻,馬英九對這位高瘦俐落、短髮清爽的女孩產生微妙的好奇與悸動。兩人搭乘同一班飛機前往紐約,也一同走進了研究所的校園生活。

在異鄉求學的日子裡,兩人相依為命。馬英九雖是姐姐拜託的「照顧者」,但時間一長,反而是個性細膩的周美青處處為他打點生活。馬英九逐漸發現,這個與他從小憧憬的「溫柔型女子」截然不同的女孩,卻有著內在豐富的魅力:率真、睿智、沉靜,且堅毅獨立。

波城歲月:愛情與奮鬥的延續

1976年,兩人從紐約大學畢業,隨即宣布訂婚。馬英九決定進一步攻讀哈佛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然而,無獎學金、不能打工的現實讓他的求學之路充滿挑戰。為讓未婚夫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周美青毅然放棄自身進修機會,到餐館打工,洗碗端盤,任勞任怨。

1977年,兩人在波士頓結為連理,正式展開夫妻生活。婚後,他們住進哈佛學生宿舍,簡陋的環境中,周美青以巧手布置出溫馨小屋;馬英九則一邊攻讀學業,一邊開始參與僑界事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紐英崙中華公所擔任英文秘書,與當地僑界建立深厚情誼。當時他還編撰《波士頓通訊》,以理性筆觸關注時政與社會議題,文章中隱約可見周美青的風格與影子。

去年夏天,馬英九重訪紐英崙中華公所。在與僑界代表交流時,馬英九提到他擔任中華公所英文秘書期間,正好趕上美國同中華民國斷交等重大歷史事件,他曾同其他僑界代表一同遊說美國國會,幫助推動《台灣關係法》的立法。

這段求學與奮鬥的日子,雖艱辛,卻為兩人的感情奠定深厚基礎。馬英九曾打趣說,他在哈佛攻的是「PHD」(哲學博士),而太太則是「PHT」(賢內助學位)。直到1981年,馬英九取得博士學位,進入華爾街公司任職,生活才逐漸穩定。1980年,長女馬唯中誕生,一家人的生活步入新階段。

婚姻中的相互尊重與獨立

多年後回憶這段愛情與婚姻歷程,馬英九總強調「互信與尊重」是關鍵。他曾說:「我太太是一位有專業學養的職業女性,我從不要求她參加我的公務活動,因為我尊重她的選擇與自由。」這種平等而理性的伴侶關係,也成為馬英九政治生涯中的堅實後盾。

即使後來馬英九登上總統之位,周美青仍保持一貫低調,不輕易出現在鎂光燈下,展現與傳統「第一夫人」截然不同的形象。她用行動支持丈夫的理想,也用自己的堅毅與智慧,詮釋現代女性的柔中帶剛。

馬英九與周美青的故事,不只是美東華人社區的佳話,更是一段在異鄉書寫的動人戀曲。從紐約的初遇、波士頓的奮鬥,到共同走過的每一段人生路,這對夫妻以愛為根,以書為路,在歲月中相扶相持。他們的故事,至今仍感動著無數人,也向世人證明:最堅固的感情,往往來自最樸實的陪伴與承諾。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馬英九與周美青在波士頓。檔案圖片

哈佛燕京圖書館收藏的《波士頓通訊》第八卷第九期。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