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聯招今天放榜,青年出路肯定又會引起不少討論。有頭有面的人會說「行行出狀元」,這句話在原則上沒有人會唱反調,但社會是否真心信奉這種價值,卻是另一回事。最近教聯會公佈了一個調查,顯示逾半受訪中學生對職業專才(職專)教育持負面觀感。無庸諱言,要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的成見,需要頗長時間,但不改變是不行的,因為職專教育的發展,與青年政策、教育樞紐之建設,甚至香港再工業化的宏圖,都有密切關係。
香港的主流學校和家長大抵上有一種思維定勢——學校慣於催谷學生在公開試考取佳績,推高大學入學率,這樣便可榜標「成功」,但絕少鼓勵學生報讀被視為「次一等」的職業相關課程;家長則渴望子女有朝一日成為醫生律師,因為這些專業意味著財富和地位。問題在於,假如孩子志不在此,或者能力和這些專業不匹配,怎辦?我們絕無貶低學校、家長的意思,但長久形成的社會偏見,必定薰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教聯會的調查揭示逾半受訪者認為職專教育是成績較差的學生才會選擇的課程,這個發現嚴格而言並不令人驚訝。
德國經驗值得仿效
職專教育是很重要的,社會需要醫生律師,也需要不同類型的技術人員,否則社會運作必不暢順。放眼世界,德國的職專教育就做得很好,那裏的學生從高中開始就可接受職業教育,每周在培訓企業工作3、4天,其餘時間則在職業學校上課。這樣的教育體制,讓有意早日投身職場的青少年及早準備,不必浪費太多時間在無興趣的主流課程上;更重要的是,德國職專教育辦得好,有利於支持產業鏈和供應鏈,對經濟有莫大裨益。我們常說香港經濟結構或產業不健全,香港青年沒有機會大展抱負,德國的經驗難道不值得效法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工業相當發達,職業先修學校和工業學校應運而生,只是後來經濟轉型、工業式微,這些學校亦隨之沒落。近年來特區政府決心發展創科、推動再工業化,也有一些具體措施,例如兩年前《施政報告》說過要發展「應用科學大學」,方向正確。但教聯會的調查反映僅有四成學生聽聞過「應用科學大學」,清楚制度的更低至一成,這就證明了「路漫漫其修遠兮」。
要進一步發展職專教育,具體還有許多工作可以做。例如,政府將來可否帶頭將職專資歷架構要求納入招聘廣告中?這樣既可為私人機構樹立榜樣,也可讓家長和青少年相信,接受職專教育不會「蝕底」。另外,政府也可考慮向中小企提供稅務優惠,鼓勵它們為高中階段的中學生提供更多實習機會,早一些接觸特定的技術行業,早一些發掘興趣,總好過像現時那樣,讀完中六才去嘗試,那就太遲了。
助不同志向青年追夢
2019年,中央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裏面提及「知行合一、工學結合」「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的理念,這是值得香港學習的。我們希望「行行出狀元」成為主流價值,不會一說出口便被視為「虛偽」,也希望職專教育和傳統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助懷有不同志向願望的年輕人追夢,這樣的社會一定比較有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