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地震新研究揭 晃動時長或超預期

美國地質勘查局(USGS)科學家最近發表報告,灣區部份地區易受未被充分研究的地震風險所影響,可能出現長時間搖晃。

新研究的作者分析了2001到2024年49次灣區地震的地面運動紀錄,強度從3到6級,共調查了7,400筆來自灣區各地地震儀的地面運動測量紀錄。

報告發現,在地震持續時間比預期更長的地點,其地下岩層和土壤類型是造成長期晃動的主要風險因素。

USGS地震科學中心研究地球物理學家平川(Evan Hirakawa)指出,三藩市灣週邊有不少非常年輕又像黏土的海灣泥漿,所以這些地區的晃動通常會強烈得多。

平川指出,西屋崙的Cypress Street Viaduct高架橋在1989年黑山大地震中倒塌,因其建基於鬆軟的海灣泥漿。

聖他克拉谷、三藩市灣海岸線和北灣聖他路莎(Santa Rosa)等地,也會出現長時間晃動。福斯特城(Foster City)等一些地方甚至出現「震鈴」現象,即地震波產生共振時就產生較長晃動。

相較之下,堅硬基岩上的測量站所經歷的累積震動較小,包括三藩市和東灣丘陵部份地區,這是因為花崗岩或堅硬基岩的晃動比年輕且鬆軟沉積物的小得多。

作者提到,長時間晃動也可能受地下斷層破裂方式以及地震波如何傳遞到特定地點的影響。

這次研究僅調查中、小型地震,因其複雜度比大地震低。本報訊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