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科學委員會 : 再出現輸入個案風險相當高 有引致本地傳播潛在風險

因應基孔肯雅熱近期在全球多個地區錄得案例急升,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中心)轄下的傳病媒介疾病科學委員會今日(4日)召開會議,檢視基孔肯雅熱近期的流行病學資料及本港的相應防控策略。本港今年累計錄得一宗基孔肯雅熱個案,屬輸入個案,未有錄得本地個案。由於在夏季期間氣溫及雨量上升,本港蚊患情況可能會加劇,加上市民在暑假會較頻繁前往蚊傳疾病流行的地區,因此再出現輸入個案的風險相當高,並有引致本地傳播的潛在風險。

確認政府採取多項應急措施  有效阻止本地傳播

科學委員會得悉政府已採取一系列應對基孔肯雅熱的預防措施。科學委員會的共識聲明為本港提供風險評估,並建議政府持續採取應對措施,以減低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及本地傳播的風險。

 

科學委員會認同政府持續採取以下相應防控措施,包括加強監測,密切監測全球及鄰近地區的基孔肯雅熱情況,包括透過粵港澳三地傳染病通報機制,以了解基孔肯雅熱的最新情況。持續向醫生和醫院發布最新流行病學資訊,提醒醫護人員應保持警覺。

至於實驗室檢測,須提升本地檢測能力,確保懷疑個案可盡快獲得診斷。部門與各個相關界別合作,在夏季加強蚊媒監測和控制蚊患,並應重點關注高風險地點作跟進;探討控制蚊患方法的最新發展。當出現確診個案,迅速展開流行病學調查及病媒調查,並安排病人到醫院,在無蚊環境下接受治療。

在口岸防控措施及外遊建議,維持於各個口岸進行巡查,確保有效落實防蚊措施及保持良好環境衞生;與業界持份者保持緊密聯繫並為其提供健康建議;加強對外遊及回港人士的健康教育。透過不同渠道發放有關基孔肯雅熱的資訊和預防措施,並向學校和院舍提供防蚊滅蚊指引,於目前關於現有基孔肯雅熱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的科學證據尚未足夠。政府應繼續監察世衞和海外衞生當局的最新建議。

​科學委員會確認政府採取的多項應急措施至今有效阻止基孔肯雅熱於本地傳播,並認為面對輸入個案風險,持續實施相關措施十分重要。

基孔肯雅熱由基孔肯雅熱病毒引起,主要透過伊蚊傳播,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世衞)的資料顯示,超過110個國家和地區曾經錄得基孔肯雅熱個案。截至今年六月初,全球14個國家/地區共錄得超過22萬宗個案,當中約80宗為死亡個案。基孔肯雅熱在亞洲部分地區流行,與登革熱及寨卡病毒並存。自今年6月底起,廣東省佛山市已錄得超過7 000宗個案,絕大部分個案在順德區錄得。全部均為輕症病例,沒有嚴重或死亡個案。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