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於2023年11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並將於明年實施公營醫院收費改革,未來社區基層醫療服務扮演的角色越發重要。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吳秋北今日(31日)發表「慢病共治計劃」的效果評估與優化策略研究結果,指逾6成受訪者沒有登記參與;至於登記參與者中,有約一半人進行相關篩查;篩查結果異常者中,僅不足3成人接受後續治療。





不足一成人遵循政府計劃流程
今年5月至6月期間,吳秋北辦事處對港島356位符合「慢病共治計劃」參加條件的市民進行問卷調查,並訪問其中數位基層市民,了解市民對計劃的意見和參與體驗。
受訪者中登記參加「慢病共治計劃」的共有127人,佔比約35%,沒有登記參加的有229人,佔比約64%。沒有登記參與的受訪者中,最多表示因「不清楚計劃內容」而未有參加,佔比約41%,其次是「認為自身沒有慢性疾病風險」,佔約33%,排名第三的選項是「對私營醫療信心不足」,佔比30%。
在已登記參加「慢病共治計劃」的127位受訪者中,有64人進行計劃下的慢性病篩查,僅佔一半。受訪者沒有做篩查的原因,最多人選擇的三個選項分別是:「預約困難、流程複雜、「後續支援不足」及「認為沒病暫時不用查」,估比分別是約42.%、37%及33%。
接受相關慢性疾病篩查的受訪者中,約70%(45人)被檢查出相關健康指標異常,包括高血壓佔約64%、高血糖約38%、糖尿病約24%,約30%受訪者的篩查結果為正常。在篩查結果為異常值的受訪人群中,有13名受訪者繼續跟進治療,篩查後就此中斷計劃的則佔71%。在沒有繼續接受跟進治療的原因中,最多人選擇的是「治療費用過高」,佔約55%;其次是「計劃涵蓋的治療資助項目不全面」,佔比約44%;緊接著是「擔心藥物有副作用」,有約38%受訪者選擇。對於在治療階段願意承擔的共付費用上限超過62%受訪者選擇100元以下,其次是101至150元,佔比21%,僅有約2%受訪者願意承擔350元以上的共付額。
街坊憂篩查後揭患病 「咁之後又點算呢」
街坊朱先生表示自己並沒有參加慢病共治計劃的相關慢性疾病篩查,因認為身體仍然健康,而工聯會亦有提供如抽血、量血壓等服務,反問「我點解仲要使120蚊參加政府私人醫生嘅篩查」,又擔憂自己進行篩查後,發現患有計劃涵蓋範圍以外的疾病,「咁之後又點算呢」。
吳秋北建議政府增加參與計劃的誘因,將費用減免範圍擴展至65歲以上長津領取者及在職家庭津貼受助家庭,如豁免其120元的篩查費用,增加完成篩查和完成治療的經濟激勵等;簡化計劃參與流程,讓市民可就近使用服務及減少在不同地點閒轉換。
他又建議,優化家庭醫生參與計劃機制,如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基礎管理設立精簡版課程;完善計劃銜接性,擴大篩查及治療範圍,建議將肺病相關、骨質疏鬆的檢測列為常規篩查項目;以及提升地區康健中心或服務站樞紐效能,如建立醫生常駐機制等。
記者:李健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