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三藩市中華文化中心(CCC)與香港藝術團體「藝術到家」攜手策劃的「華埠鬼節2025」系列活動,將於8月8日至23日陸續在日落區及華埠展開,內容涵蓋展覽、藝術行動、紀錄片放映及靈異故事分享等,並以粵語為主導,費用全免,誠邀公眾參與,一同探討傳統節慶背後的文化記憶與當代表達。
文化中心藝術總監梁凱瑤介紹,今年的華埠鬼節以「破魅而生」為主題,將於8月23日(星期六)下午4時至晚上9時在華埠盛大舉行。該節日自2023年起,已成為舊金山與香港藝術界對話的重要平臺,透過藝術家駐地創作與社區互動,挖掘兩地在歷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共同脈絡。今年活動特別邀請香港藝術家劉學成與鄧國騫參與,他們將在展覽與公開活動中,呈現對節日意義、祭祀文化及靈異信仰的當代詮釋。
隨著「華埠鬼節」受關注,今年鬼節活動也從華埠擴展到日落區,並舉辦活動。
活動序幕將於8月8日(星期五)晚上5時至9時,在中華文化中心位於舊呂宋巷的設計商店揭開。當晚舉行開幕展覽《餘燼》,並設有與藝術家對談、藝術短片放映及撕紙工作坊。展覽探討傳統鬼節中象徵與靈界溝通的火焰與焚燒元素,在三藩市公共空間禁火的法規下,藝術家藉創作試圖重建人與靈之間的連結。參展藝術家包括劉學成、鄧國騫及藝術到家成員鄭怡敏。
8月9日(星期六)傍晚5時至7時,「港式打醮之道:紀錄片放映與儀式解讀」活動將於日落區妙蓮宮(2495 Irving Street)舉行。這場別開生面的放映會,帶來經剪輯的紀實影片,記錄2015年香港新界錦田酬恩建醮的場景,並由妙蓮宮高師兄同步解讀其中的道教儀式。
8月16日(星期六)晚8時至10時,中華文化中心舉辦另一場活動「鬼域魅影開眼界:香港鬼故分享會」。由藝術家劉學成主持。
今年的華埠鬼節系列活動,不僅是文化與藝術的結合,更是一場跨境的精神探索。參與的「藝術到家」團體,自2008年於香港成立以來,致力於推動公共藝術與社區參與,透過跨學科合作將自然科學、文化研究與藝術實踐結合,促進多元視角與跨界思維。
藝術家鄧國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作品常以原居民身份及都市處境為切入,探索成長、自由、政治與存在等議題,曾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及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他以混合媒介見長,擅於在複雜現實中捕捉情緒與關懷。劉學成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大學,其藝術涉獵攝影、裝置與行為藝術,作品屢次在中港韓美等地展出,並獲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視覺藝術)」肯定。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