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鋒社長談華文媒體的堅守與創新

《星島日報》美西版社長兼總編輯梁建鋒暢談華文媒體的堅守與創新。本報資料圖/記者彭詩喬攝

《星島日報》美西版社長兼總編輯梁建鋒。本報資料圖

梁建鋒去年報慶晚宴上介紹星島日報的歷史。本報資料圖/記者蘇婕雅攝

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

當《星島日報》1975年在三藩市華埠創辦美西版時,沒人能料到這份報紙將在半個世紀後成為屹立在灣區新聞前線,為無數華人讀者記錄時代變遷的本地第一大華文媒體。今年是《星島日報》美西版創刊50周年,社長兼總編輯梁建鋒接受本報專訪,娓娓道來這條充滿挑戰與堅持的傳媒之路,並就當前華文媒體所面對的困境與機遇提出他深刻的觀察與思考。

堅守華文報業「不可能任務」

「今天,還能拿在手上的中文報紙,已經不如當年。」梁建鋒語帶感慨。五十年來,《星島日報》陪伴著一代又一代華人移民走過語言不通、資訊匱乏的時代,進入數位浪潮衝擊下的新媒體時代。這一條路,不是容易走的。

「有人說,辦報是一個『不可能任務』,尤其是在美國,尤其是中文。」他坦言,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人的角色正在劇烈的衝擊,而華文報業,則承受著比主流媒體同樣的生存壓力:讀者老化、廣告收入流失、年輕世代閱讀習慣改變,加上人工、印刷、物流等成本不斷上升,「每天出報,都是一場接力賽與耐力賽。」

正是這份「不可能的堅持」,讓《星島日報》美西版走過了五十年,從一張服務移民社區的小報,發展為橫跨加州、擁有網絡平台與多種呈現方式的全媒體品牌。

媒體的價值是見證者與橋樑

回顧星島美西版的發展歷程,梁建鋒社長認為,最引以為傲的,不僅是新聞本身,而是新聞背後的情感與連結。

「對第一代華人來說,星島是一份家的連結。你在報紙上看到中港台的消息、看到社區的活動、看到熟悉的姓氏,那種熟悉感,是主流媒體無可替代的價值。」梁建鋒說:「我們報道社區,也被社區記住。」

這些年,從1989年的大地震、華人參政潮、遭遇世紀疫情下反亞裔仇恨浪潮,小商戶掙扎求存,星島不只是旁觀者,更是參與者、聲音的放大器。「我們報道了真實的華人社區、記錄移民的掙扎,也讓主流社會看見這些原本容易被忽略的華人故事。」他強調,「媒體不是傳聲筒,而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作為社區發展的參與者、建設者,星島日報美西版在梁社長的領導下,2019年1月31日回饋社區,創辦了三藩市華埠訪客中心,把華埠歷史、人文、商舖及活動等信息,通過社媒平台及實體活動的雙結合,吸引更多旅客到華埠。

華文媒體人才流失資源有限

「我們正面對空前的挑戰。」梁建鋒語重心長。他所指的,是華文媒體人才的流失。

梁建鋒說:「在美國做華文新聞,既不是『黃金飯碗』,也不容易成名。年輕人寧願進科技公司,甚或躺平,也不願做薪資平平、壓力甚大的新聞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吸引、挽留有理想、有採訪能力、有社會關懷的年輕人,成為華文媒體生死攸關的問題。」

但梁建鋒並不悲觀。「華文媒體需要的是一種使命感。我們不能單靠錢留人,而是要讓記者覺得這份工作有價值,有意義。我相信正向真實的資訊才是有生命和有力量的,這種高質內容,不是AI能提供的。」星島近年推動實習計劃、徵文比賽、主播及小記者夏令營等,期望為下一代播下新聞理想的種子。

「如果你是年輕記者,能夠參與報道華埠反仇恨遊行、親自採訪小商戶的生存故事、用中文記錄我們自己的歷史,這些經驗在主流媒體是得不到的。」他說。

怎打造有競爭力的華文媒體

談到競爭力,梁建鋒的定義很清晰:不是規模,而是價值。

「我們的資源不能跟主流比,但我們的內容可以更在地、更有情感、更貼近社區。我們的優勢,不僅要快,更在於深度與信任。」他指出,星島強調原創內容、深入報道與議題追蹤,不做標題黨、不炒假新聞,堅持新聞倫理與專業,這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同時,他也看重平台的多元性。「現在的媒體不是只有紙張或網站,我們要在YouTube上做節目、在各種社交媒體講故事、在微信與長者互動,在TikTok吸引年輕人。」除了經營好《星島檔案》、星島廣場等欄目,星島近年製作多個影音專題,並與中文電台、社區團體合辦時事集結號等論壇、直播與社會倡議等。

「我們不是被動地等人來讀,而是主動走進他們的語境、平台與生活裡。」

信息爆炸時代媒體要有溫度

梁建鋒觀察到,在信息極度碎片化的今天,人們並不缺資訊,而是缺乏可信的指引與連結。

「每天刷手機,你可能看一百條訊息,但最後只記得一條。」他說,「我們要做的,是讓那一條新聞,有溫度、有故事、有力量。」

他分享一個故事:世紀疫情爆發,星島不僅深入報道,還與中華總會館攜手舉辦慈善籌款,獲得的50多萬元全部捐給中國抗疫前線犧牲的醫護人員的家屬。「這不是一篇新聞,而是一個改變社會的小火苗。」他說。

「新聞不僅是文字與圖片資訊,更是一種連結。讓讀者感同身受、被理解、被照顧,這是我們最大的價值。」

星島的未來 傳承與創新並行

談到未來50年,梁建鋒表示,星島不僅要「繼續前行」,更要「大步前行」。

「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媒體,而是一個平台,一個講好華人故事、傳承文化記憶、連接不同世代與地區的媒體平台。」他指出,星島未來將深化採編內容、拓展原創影音、加強與學校、非牟利機構及新創科技的合作,打造一個跨平台、多語境、跨代共讀的新型華文媒體。

他也期許社會各界給予華文媒體更多支持。「在美國,少數族裔媒體扮演主流無法取代的角色。希望主流社會能認識到,支持華文媒體,不只是為華人社區,也是為民主社會的多元與公平。」

在變動中堅守 在困境中創造

梁建鋒說:「從鉛字排版到手機即時新聞,從報亭售報到社交媒體互動,50年來的星島,是一部華人移民史的縮影,也是華文媒體的奮鬥史。星島不只是一間公司,而是一群人的信念。在資訊喧囂、價值浮動的時代,《星島日報》仍以新聞人的良知與使命,守住一片中文紙上的安靜空間,為灣區、為全美華人,記錄真實,也書寫希望。」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