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市「一城庇護法案」周三順利通過財政與預算委員會審議,將提交在下周二的市參事會全體大會表決。該法案在華人社區引發強烈關注,華埠、日落區及列治文區居民擔心,這些目前缺乏庇護床位的區域可能成為未來設點的優先目標。
根據市政府立法文件與附屬報告,華埠目前約有45名無家可歸者,卻無庇護床位;日落區約有164名無家者,亦無收容設施;內列治文區的無家者人數為50,同樣「零床位」。
三大華人聚居區未被納入豁免名單。這意味著,若市長及無家可歸者支援與安置部門決定在這些社區設置新庇護設施,雖然須完成行政流程並簽訂租約,並根據殷嘉立市參事所言,須經財政與預算委員會審核及全體市參事會表決,但部分社區質疑該程序透明度不足,擔心無充分社區諮詢及實質參與,恐淪為形式審核,難以保障弱勢社區的權益,造成設點決策過程中權力不對等,讓華人社區承擔過重負擔。
沒說不在華埠設點就有問題
華埠商戶聯會會長邵旗謙指出:「這法案沒說會在華埠設點,也沒說不會,就是問題所在。」他強調華埠早已面對無家者問題困擾,若再增設收容設施,恐加重治安與經濟壓力,「我們不是反對助人,是反對被強迫,沒有選擇權。」
不少居民批評,法案以「地理公平」為名,卻缺乏充分的社區諮詢。
不少華人居民對市府使用的社區分區標準提出質疑。金融區與南灘被合併統計,因而獲得豁免資格;但華埠卻被單獨列為一區,導致統計結果顯示收容床位「不足」,進而失去豁免可能。一名華埠居民直言:「這種技術性劃分,反而讓弱勢社區承擔更多,這不是真正的公平,」。另有社區領袖指出:「三個華人聚集的區域竟無一獲豁免,這令人難以接受,是否有選擇性保護的問題?」
馬百樂辦公室向記者表示理解社區關切,法案所採用的區劃基準,完全依照市規劃局既有地圖,並未作任何調整。本報記者向多位市參事查詢其對法案及潛在設點區的立場,回應不一。
雖推動公平 會引發社區對立
第4區(日落區)市參事殷嘉立表示,他支持在具備完整配套服務的地區設庇護設施,但日落區並不具備相關資源,「因此在日落區建庇護所無實際效益。」對於他在委員會投下贊成票是否與此立場矛盾,殷嘉立強調:「所有庇護所租約須經過預算委員會和全體市參事會審議,屆時居民可公開發言,我也會主動讓社區參與。」
第3區(涵蓋華埠)市參事李爾德(Danny Sauter)表示,法案的目標是防止庇護設施過度集中,他強調:「這項法案並未針對華埠作任何安排。」但他強調會持續跟華埠社區居民進行溝通。
第1區市參事陳詩敏在委員會會議指出,法案雖推動地理公平,但可能引發社區對立。她最終支持將法案送交全體市參事會審議。
本報亦向她查詢是否支持在列治文設立庇護設施,及是否支持新增社區諮詢條款,截稿時尚未收到回覆。邵旗謙建議,市府應優先處理無家者的精神健康與成癮問題,而非將收容壓力轉嫁至人口稠密區。「華埠人多路窄,一旦出事,後果難以想像。」本報記者陳程威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