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藩市紀事報》報道,三藩市市長羅偉(Daniel Lurie)上任半年以來首份民調顯示,他整體支持度高達73%,但在具體施政層面仍顯露弱點。
根據調查,儘管羅偉整體聲望高,但僅36%受訪者認可他在提供可負擔住房方面的表現,47%則表示不滿。在處理無家可歸與藥物過量危機方面,羅偉支持度未達半數,惟由於不少受訪者表示「不確定」,使其仍為相對多數。
羅偉在復甦市中心、維持社區清潔與公共安全等議題上表現最為突出,這些正是他競選與就任初期的重點主張。整體而言,羅偉就任半年,仍處於「蜜月期」,但選民對其解決深層次市政問題的能力有所保留。市長發言人魯特瓦克(Charles Lutvak)對《紀事報》表示:「羅偉市長正就市民關心的議題交出成績。我們將繼續努力解決芬太尼危機,並確保街道安全與整潔。」
《紀事報》指出,羅偉整體形象與各項具體施政表現間的落差,顯示若施政進展緩慢,其支持度恐受影響。
負責此次民調的機構Sextant Strategies & Research總裁布朗(Jonathan Brown)指出:「市長與其團隊的挑戰在於展現住房與街頭可見無家可歸者數量上的實質改善。」
該民調樣本與三藩市實際人口略有差異,其中非拉美裔白人受訪者佔53%,高出全市人口比率16個百分點。布朗指出,儘管亞裔受訪比例偏低,但其對羅偉的評價高於整體樣本。
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索拉奴縣(Solano County)新校區執行長兼政治學者庫克(Corey Cook)表示,民調結果符合預期。他說:「民眾對這些議題焦慮,但也理解其複雜性。支持市長的態度可能提升施政評價,反之也可能使其支持下滑。」
庫克指出,若市民對無家可歸、住房與毒品問題持續不滿,羅偉的民望恐受到拖累。但他補充:「也可能有選民認為,市長已努力為我們爭取,是其他因素阻礙了改變。」
羅偉提出多項政策,包括推動特定交通幹道沿線興建更高密度建築,期望於馬連納區(Marina)至列治文(Richmond)、日落區(Sunset)興建數萬新屋。他推動法案,加快與無家可歸、精神健康與毒癮相關項目的合約核准流程。
不過,羅偉放棄競選期間承諾於任期首半年內增設1,500個庇護床位的計畫,轉為聚焦為有成癮、精神疾病與無家可歸問題者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協助。
羅偉的無家可歸政策引發部分反彈。市參事華頌善(Shamann Walton)不滿羅偉擴建其選區內庇護所,未依原規劃設置露營車停泊點。羅偉成功爭取未來可更方便動用最多1,900萬元、來自營業稅且用於無家可歸者服務的資金時,也遭遇數名進步派市參事的反對。
「每個獨裁者都說他們只要多一點權力,結果卻不斷擴權。」華頌善在參事會上批評羅偉對無家可歸稅款的提案,「市長在這城市已擁有大量權力,不需要這個機構再讓步。」
羅偉在如何應對總統特朗普上也引發爭議。他避免公開提及特朗普名字,企圖聚焦地方政務,也避免激起對三藩市的政治報復。部分人士質疑此策略,但《紀事報》民調顯示,50%受訪者認為這是正確選擇,僅29%認為他應領導反對特朗普的行動。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