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繃帶防吮手?︱年輕父母誤信網上謬論 初生B手指腫脹部分壞死

為幫BB戒掉吮手的惡習,家長總絞盡腦汁嘗試各種方法,不料竟會「好心辦壞事」。在湖南長沙,一條繃帶竟險令女嬰截指。

「醫生,快看看我的孩子!手指腫得像小蘿蔔,還發黑了!」14日上午,湖南省兒童醫院皮膚科診室裏,焦急的父母抱著女嬰樂樂(化名)求救。這宗因家長誤信網絡「捆綁法戒吃手」偏方,使用彈性繃帶纏繞嬰兒手指一夜,導致其手指嚴重腫脹、發黑甚至皮膚壞死的意外事件,揭示了錯誤糾正嬰幼兒吃手行為的危險後果。副主任醫師羅鴦鴦緊急救治並痛心指出,所有傷害源於家長「急於求成」卻忽略嬰幼兒身體脆弱性,強調吃手實為嬰幼兒感知世界的正常行為,呼籲家長切勿輕信偏方,尋求專業指導。

右手手指皮膚壞死

據《瀟湘晨報》報道,樂樂母親劉女士回憶,孩子近一個月來頻繁吃手,尤其在睡前和獨處時,常常將右手第二指含在嘴裏吮吸。家人覺得「不衞生」、會影響牙齒發育,嘗試過拿玩具轉移注意力、輕拍小手等方式,卻始終不見效果。

相關新聞:公關災難︱四川理療館宣傳為6月大嬰兒刮痧 稱醫治「炎症痰多」

吃手實為嬰幼兒感知世界的正常行為。路透社示意圖
吃手實為嬰幼兒感知世界的正常行為。路透社示意圖

 

購物平台上售賣的「戒吃手」彈性繃帶。
購物平台上售賣的「戒吃手」彈性繃帶。

 

購物平台上售賣的「戒吃手」彈性繃帶。
購物平台上售賣的「戒吃手」彈性繃帶。

 

涉事女嬰手指嚴重腫脹、皮膚壞死。《瀟湘晨報》
涉事女嬰手指嚴重腫脹、皮膚壞死。《瀟湘晨報》

 

涉事女嬰手指嚴重腫脹、皮膚壞死。《瀟湘晨報》
涉事女嬰手指嚴重腫脹、皮膚壞死。《瀟湘晨報》

 

 

之後在網上看到「捆綁法能快速戒吃手」的說法,便網上買了彈性繃帶,將孩子右手鬆鬆纏繞了幾圈,想著「一晚上就能讓她記住教訓」。「夜裏孩子有點鬧,我們以為是餓了,餵了奶也沒用,直到天亮解開繃帶才發現不對勁。」母親哽咽著說,解開繃帶時孩子右手第二指已腫得比正常手指粗一倍,指腹皮膚呈紫黑色,觸碰時孩子哭得撕心裂肺。

劉女士趕緊帶著樂樂來到湖南省兒童醫院就診,羅鴦鴦副主任醫師接診後立即為孩子檢查,發現其右手第二指遠節指腹皮膚壞死,皮下組織腫脹明顯,指腹皮膚出現瘀紫,提示血液循環嚴重受阻。

繃帶隨活動越勒越緊

「彈性繃帶看似寬鬆,實則會隨孩子活動越勒越緊,加上嬰幼兒皮膚嬌嫩、血管纖細,長時間捆綁極易導致局部缺血壞死。」羅鴦鴦指出,若再延遲解開繃帶,壞死可能蔓延至指骨,屆時可能需要手術截指。

科室趕緊給樂樂啟動治療:完善相關檢查後進行臭氧水療,清除壞死組織,進行紅光照射治療消炎消腫,再使用促進生長促進血液循環及抗感染的藥物換藥後,樂樂傷口明顯好轉。

由於嬰幼兒無法表達疼痛細節,羅鴦鴦告知劉女士回去後要細心觀察樂樂手指顏色、溫度和腫脹程度,通過孩子的哭聲和肢體反應判斷恢復情況。「最關鍵的是恢復局部血供,但嬰幼兒組織修復能力雖強,壞死區域的皮膚癒合仍需要2-3周的時間。」羅鴦鴦解釋,治療期間需嚴格預防感染,每天換藥時都要小心翼翼,避免觸碰脆弱的新生組織。

相關新聞:「古法米湯」可以代替幼嬰奶粉? 網紅博主造謠被禁言

醫生:對「吃手危害」的擔憂多源於誤解

羅鴦鴦提醒,嬰幼兒吃手不是錯,其行為背後藏著成長密碼,吃手是嬰幼兒感知世界的正常方式。「0-1歲是口腔敏感期,孩子通過吮吸、啃咬探索物體,吃手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還能促進口腔肌肉發育和神經協調。」只要保持手部清潔,吃手是完全無害的,多數孩子到2-3歲會自然消退。

事實上,家長對「吃手危害」的擔憂多源於誤解。羅鴦鴦指出,網傳「吃手會導致牙齒畸形」並無科學依據,只有持續到學齡前且力度過大的吃手行為,才可能輕微影響牙齒排列;而「不衛生」的問題,只需勤給孩子洗手就能解決,遠不必採取極端手段。「真正需要干預的,是孩子因焦慮、孤獨而過度吃手的情況。」

羅鴦鴦舉例,若孩子只有在陌生環境或父母離開時才瘋狂吃手,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信號,此時家長應多擁抱、陪伴孩子,而非制止行為本身。她建議,當孩子吃手時,可通過搖鈴、布書等玩具轉移注意力,或輕輕握住孩子的手做被動操,用溫和的互動替代強硬的阻止。

相關新聞:內地現嬰兒高跟鞋惹議 商家:只用來拍照不走路

事件非孤例

樂樂這宗事件並非個例。湖南省兒童醫院近期接診過多例因「糾正吃手」導致的意外傷害,包括手指被橡皮筋勒傷、戴手套引發過敏等。羅鴦鴦痛心地說:「所有傷害都源於家長的『急於求成』,卻忽略了嬰幼兒身體的脆弱性。」年輕父母容易陷入「網絡育兒信息陷阱」,盲目相信「快速見效」的偏方,卻缺乏基本的安全判斷。

羅鴦鴦建議,當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感到困擾時,可通過正規醫療機構獲取專業指導,而非輕信非專業人士的「經驗之談」。

即時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