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我一直封閉自己,每晚都會偷偷地哭,每天都很怕身邊的人收到假的照片,對我產生偏見。」曾經歷「深偽」影像性暴力的受害者Janice說,即使過去數年,仍會感到恐慌,擔憂同類事件再次發生。「深偽」影像性暴力是指在未經當事人同意下,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製作或散播其合成的色情影像,包括照片、影片及動畫等。最常見的手法是把某人的臉部特徵「嫁接」至裸照或色情影片中。香港目前沒有針對「未發布」深偽影像的相關法例,有議員促請盡快修例,保障受害者權益,亦有關注團體呼籲推廣「數碼身體自主」的概念。

Janice憶述,事發時自己只有20多歲,卻被人盜用社交平台上的生活照,並以深偽技術製成裸照,發送給她身邊的人,「對方在傳送照片的同時,也會對我朋友說一些詆毀我人格的話。我相信對方的目的,是想影響我的社交及形象,想孤立我。」至今,她仍不清楚對方的真實身份。
不想見朋友 也試過曠工
事發後,她曾關閉所有社交帳號、不想見朋友,也試過曠工,「很怕公司知道,好擔心會失去工作。」直到後來接受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旗下支援中心「風雨蘭」的輔導服務後,感覺到因深偽而受到的傷害獲得理解和正視。

該協會總幹事莊子慧表示,2024至2025年度,「風雨蘭」影像性暴力下架支援服務記錄到11宗涉合成或深偽私密影像的求助。她說,有關事件往往針對女性,儘管個案數字不算多,但需要留意這類影像性暴力會否發展成趨勢,以及會否令網絡自由收窄。
不僅成年人受害,青少年同樣曝露在風險中。「救世軍零點三七-青年性健康支援服務」隊長田家溥指出,早前坊間流行以AI生成「吉卜力風格」的人像照片後,令越來越多青少年對AI製圖產生興趣,「(他們)開始會想怎樣可以玩得刺激一點。」他提到,學校老師及駐校社工在處理相關問題時,往往無所適從,「只說『照片裏的人不是真實的你』,輕視了事件帶來的傷害。」
臨床心理學家梁重皿解釋,深偽影像性暴力可理解為「非自願合成親密影像(Non-consensual synthetic intimate imagery)」,即透過數碼形式製作非自願、虛假的私密影像。她強調,即使影像並非真實,仍會對受害者造成傷害,如出現焦慮、抑鬱,甚至閃回及噩夢等。

受害者憂慮不已 為抗辯壓力大
她指出,與傳統影像性暴力不同,由於加害者能無限製作虛假的色情影像,部分受害者會因無法預計影像何時、在哪裏再度出現,而出現過度監控的情況,不停檢查對方偽造了甚麼內容。她續指,受害者同時要面對證明的壓力,「要抗辯那些照片不是自己,其實是很困難的。」
問到加害者的心理動機,她表示,該類行為通常與「控制」和「權力」有關,加害者透過完全控制受害者的形象,獲得成就及滿足感。此外,部分加害者出於報復或羞辱,例如情侶感情破裂後製作前任的深偽色情影像,企圖摧毀對方的社會形象;其他動機還包括欺凌與非法牟利等。
她建議,協助受害者的首要是讓對方穩定情緒,其次是重建認知,例如幫助他們理解深偽技術的原理,明白自己毋須為他人的犯罪行為負責,並協助他們重建對外界的信任。
Janice也說,事發當下最需要朋友的信任、聆聽和支持,「簡單一句表達信任我,陪伴我面對這件事,已給予我很大的力量渡過難關。」她也鼓勵面對相同困境的人,「這個傷害可能會留一世,但網絡世界並非一切,我相信你也不會永遠困在這件事裏,鼓勵你嘗試求助,你沒有做錯,你也不孤單。」
「風雨蘭」的「下架支援」服務,協助影像性暴力受害者向網絡平台檢舉未經同意散播的私密影像。惟莊子慧坦言,並非所有個案能獲處理,若找不到營運商或網站不配合,仍無法移除內容。她憂慮,未來或會出現更多源自科技的性暴力,期望政府投放資源處理,又強調應教育、服務與法律並行,「使用科技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如何使用。」
立法會議員吳傑莊稱,現時已有工具可對抗深偽技術,檢測影片格式有否非自然改動,「用工具看1010的格是比較模糊或者沒那麼順暢,有可能會發現到」。他說,以往社會常說「有圖有真相」,如今要三思所見的是否真相,又認為社交平台與通訊軟件應引入檢測系統,標示深偽內容。

私隱公署:或構成刑事罪行
警方表示,一直密切留意與深偽相關的犯罪活動,會主動進行網上巡邏,如發現違法或不當內容,將聯絡和要求相關平台移除。個人私隱專員公署提醒,使用深偽技術時須留意用途是否合法,若涉及詐騙、未經當事人同意發布或威脅發布,經修改或「移花接木」的私密影像,均有機會構成刑事罪行。公署亦呼籲市民,在社交平台分享個人或他人影像前,應考慮風險,避免上載清晰正面照片等。
法律評論員黃啟暘指出,現時深偽相關的刑事罪行多以「發布」作為主要的犯罪元素之一,對於未發布的深偽色情影像則未能處理。他續指,英國上月通過修例,即使沒有發布,只要未經同意製作深偽色情影像,也構成犯罪。他認為,香港若參考英國做法並無不可,只是可能影響到市民運用私人電腦,「但如果英國都判斷值得刑事化,似乎原則上我們的平衡都可以朝這方向發展。」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亦提到,法律改革委員會早在2022年已建議制訂針對網絡罪行的法例,希望政府盡快修例,減少罪案發生。
田家溥則關注,現時學校的性教育仍偏重傳統框架,對於數碼影像與網絡性暴力缺乏系統性的教育,期望未來可推廣「數碼身體自主」的概念,教導年輕一代了解,自己在網絡上的形象、數據和隱私擁有主導權。

美英南韓等立法列罪行遏止濫用
隨着人工智能(AI)的急速發展,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亦越趨成熟,所生成的人物圖像及影片不但外貌逼真,還能高度模仿聲音、語氣及動作。近年,有關技術成為全球關注議題之一,美、英及南韓等國家針對該類行為,陸續修訂現有法規或推出相關立法,以遏止濫用。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今年5月簽署《刪除法案》(Take It Down Act),規定未經個人同意故意發布或威脅發布私密影像,包括使用AI製作的深偽色情(deepfake porn),均屬違法行為。此外,該法例要求網站和社交媒體公司,在收到受害者通知後的48小時內刪除有關內容,並在合理範圍內努力識別和刪除任何明顯為該影像的副本。
可判有期徒刑或罰款
英國政府在今年1月表示,製作和分享色情「深度偽造」將定為刑事犯罪,以應對相關影像激增的問題。英國早於2015年將未經同意發布私密照片或影片,並意圖造成痛苦定為犯罪,但未有涵蓋使用虛假圖像的行為。上月,英國修訂《2025年數據(使用與存取)法案》(Data (Use and Access) Act 2025),增設相關條文,將未經同意製作或要求製作虛假親密影像的行為,也正式列為罪行。

南韓亦在去年9月通過《性暴力犯罪處罰特例法》修正案,新增針對持有、購買、儲存、觀看性剝削影像和偽造影片的罪名,違者可被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0萬韓圜(約17萬港元)以下罰款。即使無證據證明其目的為傳播偽造影片,也可以對製作者進行處罰,並將其刑期增至與非法拍攝和傳播非法影像相同的程度,即有期徒刑7年或罰款5000萬韓圜(約28.3萬港元)以下。當地也制訂了利用偽造影像進行威脅、強逼犯罪的處罰規定,處有期徒刑1年以上。
記者:潘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