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周重佑洛杉磯報道
隨著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技術迅速進步,全球勞動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革。許多職位正被自動化技術取代,甚至常春藤畢業生也未能倖免。這場變革不僅威脅傳統就業市場,更可能動搖資本主義體系的根基。
對此,Duarte(杜瓦迪)市議員、南加大政策規劃與發展系博士生康博深(Samuel Kang)表示,現代AI和機器人已超越「輔助人類」的階段,開始真正替代人類工作。在未來二十年內,幾乎所有產業都將受到機器取代的影響,若缺乏及時政策干預,或將引發新的社會動盪。

Duarte(杜瓦迪)市議員、南加大政策規劃與發展系博士生康博深(Samuel Kang)。
康博深表示,在這場自動化浪潮中,美國及全球企業包括財富500強,正加速部署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因為機器人不需休假、不需工會、不需醫療保險,且能24小時運轉,這種性價比優勢正促使企業大規模裁撤崗位,從基礎製造業延伸至法律、金融、軟體工程等高技能領域。
他指出,中國的「黑燈工廠」(dark factories)是自動化生產的典型代表:無人工廠全天候運作。雖然全球工業機器人超半數集中於中國,然而這些工廠專為出口設計,無法保證周邊民眾消費力提升,使得產出與消費脫節。現在受國際關稅限制,產品難以外銷,又無法內銷,「產能過剩」加速社會與經濟裂痕。
康博深直言,自動化不只影響藍領工作,亦正向白領職位蔓延,年輕勞動族群面臨職涯斷層。金融監督機構警告,這可能引爆白領階級的不滿,推動政治走向變動方向。失業潮導致消費能力萎縮,進而引發稅收減少、公共服務崩潰、社區衰敗的連鎖反應。收入斷崖甚至會導致經濟硬體系統全面失衡、貨幣信用瓦解,經濟重回以物易物的原始形式。
他介紹道,面對挑戰,推動全民基本收入成為政策討論焦點,有學者提出「主權AI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方式,集中AI利潤並分配給民眾,共用收益的新型分配機制,作為穩定支柱。另一方面,學者呼籲政府、企業與教育體系合作,下一代不僅是追求職業技能,更要引導「怎麽生活」,培養社區協作能力。未來的發展將「以人為本」放在政策核心,構建以人的尊嚴為核心的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