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下半年美聯儲三度降息後,今年未再動作,引發總統特朗普與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之間激烈爭論。特朗普抨擊鮑威爾抑制成長,主張應立即降息;而美聯儲則堅持觀望,強調需因應通膨與經濟數據走勢。隨著2025年大選逼近,這場貨幣政策辯論或將對未來美國經濟路徑形成重大影響。
對此,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華裔學者井友倫(Chris Ching)指出,特朗普主張降息不是政治操作,而是回歸「供給學派」(supply‑side economics)思維。目的是降低借貸成本,提升企業投資與製造業活力,進而改善中產階級與高知移民的資產與金融環境。
井友倫表示,兩方分歧反映不同經濟思想:鮑威爾傾向新古典派主張「以通膨為先」,而特朗普支持的供給學派則強調資本形成與生產力是經濟長期成長的根本,即國家必須依賴投資與資本積累,而不能僅透過抑制消費來達成增長目標。
井友倫援引「泰勒規則」(Taylor Rule)模型表示,目前估算的美國自然利率或已低於4%,若考慮通膨與產出缺口因素,政策利率應接近4%以下。但鮑威爾仍將利率維持在5.25%,可能顯示政策過度緊縮,已對中期增長造成抑制。
外界擔憂特朗普政府施壓或影響央行獨立性,然而井友倫表態,問責制並不等於廢除獨立性,而是將央行導入「民主延伸」,更貼近實體經濟需求。供給學派學者曾警告,若央行與實體脫節,將削弱其公共信賴度。若特朗普成功連任,下一任美聯儲主席或由供給學派擁護者出任,他們支持「低利率+結構性稅改+製造業激勵」政策,以推動資本回流與本土產業擴張。井友倫強調,若未來貨幣政策偏向預期寬鬆或逐步降息,將有助於科技股與房地產等利率敏感型產業復甦,並為華人中產階級與創業者創造更穩定資產配置與投資環境。他指出,華人社群重視家庭穩定與教育投資,未來的美聯儲不再只是「防通膨機器」,而是成為家庭、企業和移民成功的制度保障。本報記者周重佑洛杉磯報道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華裔學者井友倫(Chris Ching)。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