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市議會於13日召開全體會議,通過多條法案。其中兩組法案最受關注,一組旨在進一步保障外送平台工作者的工資與安全權益,另一組則聚焦協助因火災或其他緊急事件而被迫遷離住所的租戶。
隨著疫情期間線上訂餐與購物需求激增,紐約市外送行業快速發展。
市議會早於2021年便立法為外送工人設定最低工資與工作條件,此次通過的新法案則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保護範圍至所有送貨員,不論其送遞食品、雜貨或其他商品,並強化支付、透明度與安全等方面的規範。
其中包括:要求所有第三方食品與雜貨外送平台在每筆訂單中,必須提供不少於購買金額10%的小費選項;要求平台提供在下訂單前或下訂同時提供小費的選項;規定外送服務平台需在薪資期結束後7日內向送貨員支付報酬,並提供書面明細,保存紀錄至少三年,並應工人要求提供副本;將現有對食品外送員的保護擴展至所有送貨工人,包括須提供送貨資訊、廁所使用權、消防安全材料及保溫送餐袋,另要求消費者與勞工保護局(DCWP)研究其工作條件並擬定最低工資標準;要求第三方雜貨送貨平台支付不低於勞工局設定的最低薪資,並可根據雜貨配送實際情況調整。
紐約市不少市民因火災、建築結構問題或其他突發緊急情況被要求遷離住家。這些情況對低收入與移民居民影響尤甚,語言與資源障礙令他們難以獲得足夠支援。為此,市議會通過一系列法案,提供更完善的應對與安置機制。
其中包括:規定房屋局須根據住戶要求,將其安置於原社區或相鄰區,若無法做到,則應安置於同一行政區內最鄰近的社區; 要求市長指定一個部門作為統籌應對單位,提供被迫遷居民的諮詢協助,並與社區及民選官員溝通,當房屋重新可居住時及時通知居民;規定樓宇局公開違規修復所需時間,如房東計劃拆除被下遷離令的建築,須提交之前修復違規的相關文件;要求市府制定住宅火災應對指南,提供應急住房與資源訊息,消防局須在火災現場透過QR碼提供該指南。
議會還通過兩條決議案,其一呼籲州議會通過法案,將房東從「租金損失保險」中領取賠償金到進行實質修復之前的時限定為最多三個月。
另一條呼籲州府通過法案,要求市房屋局協助火災災民找到就近的居所,並令導致火災的業主承擔災戶臨時住房費用直至修復完成。
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市議長宣布通過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