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當「關鍵少數」 馬斯克的豪賭

半年前,馬斯克還是特朗普最親密的盟友。如今二人徹底翻臉,「大而美」法案簽署當天,馬斯克在X平台發起投票,65.4%的參與者支持成立新政黨。「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方式是,將精力集中在2至3個參議院席位和8至10個眾議院選區上。」馬斯克如此闡述自己的策略。鑒於當前國會兩黨席位差距微弱,十幾個席位足以成為立法表決的決定性力量。

借用古希臘「勒烏克特拉戰役」的軍事策略,馬斯克提出「在戰場上對特定地點實施極度集中的力量打擊」。這種精准打擊策略與傳統政黨全面競選形成鮮明對比。政策綱領上,馬斯克確認新黨將推行「削減債務、軍事AI化、支持科技發展、減少監管、保障言論自由」等主張。他試圖在驢象兩黨之間開闢一條科技導向的中間道路。

擁有超過3500億美元資產的全球首富,馬斯克掌握著X平台這一輿論陣地,旗下政治行動委員會已建立基層布局。金錢、媒體與草根組織的結合,賦予「美國黨」前所未有的第三黨起點。

美國選舉制度的「贏者通吃」原則,構成了第三黨難以逾越的高牆。喬治城大學政治學教授諾埃爾指出:「在美國,你必須完全勝出才能獲得回報。與其他民主國家不同,你無法通過成立一個小黨派,贏得20%或30%的選票,從而在立法機構中獲得相應席位」。上一次有第三黨總統候選人獲得選舉人票還是在1968年。1992年,億萬富翁佩羅獲得19%的普選票,卻未贏得任何選舉人票。

各州為新政黨設置的重重障礙同樣令人生畏。在加利福尼亞州,一個新政黨需招募約7.5萬名註冊黨員或收集110萬個選民簽名。選舉律師卡佩爾坦言:「所有州的州法律都偏向兩大政黨,並盡可能為第三黨製造障礙」。

美國歷史上第三黨往往如流星劃過。瓦爾多斯塔州立大學政治學家塔馬斯分析:「他們迅速崛起,在各地推出一大批候選人,然後讓主要政黨頭痛。他們基本上是在吸走選票」。這種「攪局者效應」曾多次重創主流政黨。2000年,綠黨候選人納德分流了民主黨關鍵選票,間接幫助小布殊入主白宮。

資金劣勢是第三黨的先天不足。2024年美國大選支出接近160億美元,任何新興政黨都難以企及這樣的資金規模。杜克大學麥科克爾教授指出,「美國黨」更現實的威脅可能是分流共和黨選票,在北卡羅來納等搖擺州改變兩黨力量對比。這種分流效應可能使2026年中期選舉成為共和黨的噩夢。

「大而美」法案引發的決裂背後,是美國37萬億美元國債的沉重陰影。該法案預計將在未來十年為美國債務再添3萬億美元。在這一背景下,馬斯克的「美國黨」若能聚焦財政責任,或許能在對兩黨財政政策失望的選民中找到突破口。

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選舉中,馬斯克投入2000萬美元仍以失敗告終的教訓猶在眼前。特朗普輕描淡寫地將馬斯克的努力稱為「荒謬」,但真正荒謬的是兩黨在財政懸崖邊持續跳舞的政治現實。未來「美國黨」的成敗或許不再重要,真正的問題是:美國能否自救?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