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協合唱團致敬中華少數民族文化

初夏時節,在麻州歷史名城萊克星頓上演了一場溫馨感人的音樂饗宴—波士頓華人音樂協會(BCMA)合唱團夏日音樂會。此次音樂會中,一首富含草原意象與民族情感的《敕勒川》成為全場焦點,深深觸動了觀眾的心靈,尤其引起了藏族團員蒼珍女士的強烈共鳴。身在海外,當熟悉的旋律響起,那片遼闊草原的記憶彷彿穿越時空,重新回到她眼前。

蒼珍女士對記者表示:「那遼闊無垠的藍天白雲,那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如今彷彿又回到了我童年的記憶裡。」對於她而言,《敕勒川》不僅是一首歌,更是一扇記憶與文化的窗口,讓她在波士頓這個多元族裔交匯的城市中,感受到家鄉的溫暖與血脈的牽繫。

《敕勒川》這首作品源自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的民歌《敕勒歌》,描繪了陰山下敕勒川草原的壯麗景色。詩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詩畫典範。20世紀,由作曲家劉熾譜曲的版本廣為流傳,成為學校音樂教育與合唱團體經常演出的曲目。這首歌將古老詩意與現代音樂完美融合,既展現了草原民族的自由豪情,也凝聚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合唱團邁向更高舞台

BCMA合唱團此次以精緻和聲與細膩情感詮釋此曲,展現出高度藝術水準。團員們雖來自不同背景,但透過這樣一首作品共同傳遞出對文化多樣性的認同與尊重。演出後的座談中,許多歌友回應,演唱《敕勒川》不僅是音樂技巧的挑戰,更是一次文化與心靈的洗禮。

音樂會後,合唱團進行了詳盡的演出檢討。團長王慶總結道:「這次演出雖有亮點,但仍有進步空間,例如背譜不夠熟練、對指揮的反應不夠敏銳,以及和聲層次還可再雕琢。」他也指出場地音響效果對演出呈現有所影響,未來希望能善用場地聲學條件,讓合唱更具感染力。

為走向專業化發展,BCMA合唱團持續邀請資深音樂家指導、定期錄製排練影片反覆檢討,並積極觀摩其他優秀合唱團的演出。團員們也展現極高的投入與熱情,表示將持續提升整體水準,讓海外華人社區的音樂活動能躍上更高層次。

降邊教授文學作品搬上銀幕

此次音樂會也有溫馨一幕:團長王慶特別向蒼珍女士道賀,祝賀其父親—著名藏族作家、教育家降邊嘉措教授的傳記文學作品搬上大銀幕,改編為史詩電影《天寶》,由著名演員劉勁主演、新銳導演藝兮執導,並已於7月1日舉行全國首映禮。

蒼珍女士難掩喜悅,感慨地說:「父親是我心中的文化燈塔,他用一生記錄藏族歷史與精神。如今這部作品被搬上銀幕,象徵著我們民族記憶的傳承與弘揚。」

首映禮現場氣氛熱烈,近千名觀眾欣賞了電影片段,以及嘉絨藏族傳統樂曲《火苗旺盛的馬爾康》的現場演出。舞台上,嘉絨族歌者與舞者躍動的身影如火苗般舞動,象徵著民族精神的延續與不滅。此片將於全國多家院線上映,預期將引發廣大觀眾的關注與共鳴。

事實上,降邊嘉措教授與波士頓淵源深厚。他曾於數年前應邀訪問哈佛大學教育學院,並發表關於藏族史詩《格薩爾》的專題演講,探討藏族文化的教育意涵及其與現代教育的對話。他在演講中強調:「民族文化是教育的根,只有認識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蒼珍女士回憶道:「那趟訪美對父親意義非凡。他常說,哈佛之行讓他看到中西教育的異同,也加深了他推廣藏族教育與文化的使命感。」

民族情感在他鄉綻放

《敕勒川》的歌聲回盪在萊克星頓的教堂中,觸動的是海外遊子的鄉愁與文化認同,也印證了音樂無國界、文化能跨越疆界的真理。對於蒼珍女士而言,這場演出不只是音樂表現,更是一場心靈返鄉之旅。

BCMA合唱團正逐步邁向專業化,努力將華人音樂的種子在海外深耕發芽。而隨著《天寶》的上映,降邊嘉措教授的文學成果也將進一步傳遞藏族文化的厚重與魅力。

未來,不論是在舞台上演唱的音符,還是大銀幕上流轉的光影,都是華人社區用文化與藝術編織出的跨世紀傳承與連結。

BCMA合唱團的團員們合影。 蒼珍提供

合唱團在演出中。

(左起)降邊嘉措、導演劉勁在首映儀式致詞。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