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報》社論:
在1980年代末期的匈牙利,一場反對水壩工程的環保抗議運動,不但捍衛了三百萬人賴以為生的飲用水安全,亦間接推動了一黨專政體制的崩潰。那是1956年革命以來最大規模的群眾示威,象徵着權威的流失與時代的轉變。
如今預言總理奧爾班(Viktor Orbán)一手建立的所謂「非自由民主體制」將步入終結,或許仍言之過早。自2010年重新執政以來,奧爾班不斷鞏固權力,媒體與公民社會逐步落入其控制之下,歐洲議會甚至稱其治下的匈牙利是一種「選舉式威權混合政體」。但本週末布達佩斯發生的事件,卻揭示了這個政權前所未見的脆弱。
奧爾班政府試圖禁止年度同志遊行,藉修憲將LGBTQ+活動定性為對兒童構成威脅,並容許警方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對示威者施以壓力。組織者原預計大約四萬人願意冒着罰款與騷擾出席;結果,在烈日炎炎之下,估計有十八萬五千至二十萬人走上街頭,參與人數創下歷來新高。
不僅同志群體與平權運動者上街,還有初次參與的大量市民、攜子女而來的父母,以及來自不同政治光譜的支持者。這場抗命行動的規模,對民望落後的奧爾班而言無疑是一記重擊。
眼見在民意調查中大幅落後於昔日盟友、如今的政敵馬札爾(Péter Magyar),奧爾班老調重彈,將矛頭指向LGBTQ+族群,就如過去借打擊移民來凝聚保守選民一般。他試圖成為首位禁止同志遊行的歐盟領袖,不單向布魯塞爾挑釁,也為馬札爾設下政治陷阱。然而,結果卻是自201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反政府動員,也令維護集會自由與少數權利的訴求獲得空前共鳴。
馬札爾本人並無出席遊行,只在週六批評奧爾班長年「煽動國民相互敵視,靠恐懼與分裂維持權勢」。他的政黨「蒂薩」(Tisza)則專注於民生、醫療與反貪腐,務實地回應匈牙利在奧爾班統治下日益貧困的現實。
遊行的聲勢,亦應令布魯塞爾正視奧爾班日後或會採取更極端手段自保的可能性。是次行動中,超過七十名歐洲議會議員參與,歐盟平等事務專員哈蒂亞·拉赫比卜(Hadja Lahbib)亦親赴布達佩斯與公民團體會面。只是,整體而言,歐盟對匈牙利政府挑釁的回應仍過於謹慎,擔心干預明年春季選舉而按兵不動。
這種克制,顯然低估了匈牙利民心的轉變。集會自由與不歧視原則,是歐盟任何成員國都必須恪守的核心價值,無從妥協。數十萬人橫越多瑙河上的伊莉莎白橋,以實際行動捍衛了這些價值,也向歐洲發出響亮無比的訊號——自由,不容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