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朗普政府與哈佛大學的博弈白熱化,除了禁止該校招收外國留學生,還規定在校國際學生轉校或離境。儘管結果未出爐,但留學生群體已人人自危。全球多國亦摩拳擦掌,做好準備爭搶人才。
長久以來,美國對全球人才有極強的磁吸效應。其中,高等教育更被視為美國的名片,是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特朗普第二屆總統任期開啟後,美國多所頂尖大學面臨聯邦資金凍結與削減預算壓力。理由是針對多元、平等與包容(DEI)政策、反猶太主義與外國資金透明度,但許多外國學者認為,這正動搖大學自主與學術自由的根本。
近期,特朗普政府與哈佛發生激烈衝突。建校近400年的哈佛,多年來培養了大量人才,無論在美國國內抑或海外,這些精英在各自的行業都引領世界的進步。至於目前尚在哈佛留學、佔該校學生總數27%的6800名國際學生,前途亦不可小覷。特朗普和哈佛的鬥爭將會如何作結,可能要經過司法程序,那是後話。但由此來帶的效果是,留學生赴美前必定會有所顧忌,思慮再三。
事實上,不僅僅留學生受影響,美國科技業同樣備受衝擊。美國科技人才中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技術人才佔了絕大多數。2019年的一項統計顯示,美國STEM移民前五大來源國均為發展中國家,移民數量總佔比約為52.1%,其中印度穩居第一大來源國。這些留美從事相關技術工作,長期在美國的高科技企業、科研機構和大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但近期學術政治化的趨勢,令科技人才憂心忡忡。《自然》雜誌調查顯示,75%的美國科學家曾考慮離美。
美國的人才政策震盪,為其他國家打開 「搶才時間窗口」。法國日前宣布成立「選擇法國從事科學研究」平台,廣邀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到法國工作,疑似想招攬這些受特朗普政府削減研究經費影響的「科學家難民」。
哈佛大學被禁收國際學生政策一出,香港科技大學第一時間公開邀請正就讀或已被取錄的哈佛大學國際本科生和研究生,到香港科大繼續深造,校方將無條件錄取相關學生,並優先加快錄取。大陸則可望進一步吸引海歸人才回國服務。眼下,正是各地學生報讀大學的季節,新加坡、加拿大、歐洲等地的學校同樣必將向「哈佛難民」招手。
人才搶奪大戰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戰略意義。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核心動力。以科技領域為例,頂尖科研人才投身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前沿行業,其每一項技術突破、創新成果,都可能重塑行業格局,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進而將增強一個國家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話語權。因此,在未來很長段時間內,全球人才搶奪大戰將持續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