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香的思念

(黃庭桄)

  時代已經不同了,不少傳統的拜神和祭祖習俗,都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之前到寺廟祈福,還可以點一個形狀像巨型蚊香的塔香,然後在紅色卡紙上,寫上願望和姓名,再親手點燃香頭,由廟祝代為掛在廟堂的天花板,讓裊裊香煙徐徐升往天庭,寄寓把心中期盼,傳遞到仙佛處。

  可惜近年因為環保問題,大眾關注空氣污染,促使政府部門嚴格監控點塔香的情況,勒令各大廟宇和道觀都不能再用「明火」點塔香,改以插電的宮燈取代,並規管每天只能有一至兩次的化寶時間,以免污染附近民居。

  食環署剛公布的最新可供申請龕位,於沙田石門的靈灰安置所,共有六千個標準龕位,全場都嚴禁點香,也沒有任何化寶爐設備,拜祭人士只能以心香一炷聊表心意。

  如此看來,那個石門龕場,是變成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和無神論者專享喎!死後想食炷香的亡靈,唯有等到盂蘭節,待鬼門關大開,來到人間的街頭,期望有善男信女燒街衣,才有機會搶得一啖半啖香吧!

  流傳了千百年的上香習俗,相信到了下一代,會慢慢湮沒,而金銀衣紙元寶蠟燭及紙紮祭品,亦會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來只放在歷史博物館展覽。

  其時如果有外國遊客問:「What is this?It seems so artistic!」我會告訴他這曾是我們思念故人的憑據,也是最後一份來自人間的禮物。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