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了!美國、以色列的關係發生變化?(下)

▍余非 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

以色列的擔心不只上面這些事,還包括以下兩件事。

第一件要談的是加沙的人質問題。3月份加沙曾經達成停火協議,以停火交換人質。特朗普想加沙停火,並商討釋放人質問題。既是想用救回仍然生存的美國人質來立威,建立英雄形象,也因為俄烏停火沒多大進展,特朗普急於另開一些戰線以便做出成績。2、3月間逼使以色列達成第一階段的停火協議,也釋放了一些人質。然而,以色列在3月份不肯為停火協議踏入第二階段,令人質釋放未再有進展。當時在台面上見到的,是特朗普又在社交媒體發言,站在以色列立場向哈馬斯發出「最後警告」,要求他們馬上釋放所有人質,否則「你們就要完蛋了」,並要求哈馬斯領導層離開加沙。以色列也乘機再次中斷人道物資運送,甚至再度斷電。而就在此時,有美國小型新聞網站爆料,說在背後,特朗普派出首席人質談判代表博勒(Adam Boehler)背 以色列跟哈馬斯直接溝通,主要是跟哈馬斯談釋放5名以色列美國籍人質的問題(當中有一位仍然生還,其餘四位要取回屍體)。3月傳出消息時,美國和哈馬斯都不回應。及後,因為新聞愈來愈多,美國才對路透社等簡單表示,美國有權這樣做。而派特使直接跟哈馬斯談判、而且公開承認後,媒體形容,是美國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美國此舉,逼使以色列派談判代表團到卡塔爾多哈和哈馬斯進行中介談判。而3月份同樣令以色列震驚的是,當美國承認有跟哈馬斯接觸之後,博勒接受媒體訪問,將哈馬斯描述為是「跟我們相似的人」——即是大家也是人;而且說,哈馬斯表示接受5至10年停火的意願。博勒並且說,哈馬斯希望以所有以色列人質換取以色列釋放所有在囚的巴勒斯坦人;哈馬斯願意放下武器,退出政治參與,甚至接受美國或其他國家來保證會移除加沙的地道。博勒形容,哈馬斯所表達的,「並不是一個差的初步建議」。大家別忘記,這些訪問會被美國民眾和西歐民眾讀到。在博勒口中的哈馬斯,跟內塔尼亞胡政府口中的哈馬斯完全不一樣。而5月12日,哈馬斯宣佈,最後一名美國籍以色列人將會獲得釋放。

第二件要談的是美國民意。加沙戰爭主要是在拜登任內開打。戰爭期間,拜登政府向以色列提供約180億美元的武器援助,甚至將譴責以色列種族滅絕的言論定性為是反猶太言論,屬於違法。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拜登(Joe Biden)甚至被支持巴勒斯坦的人稱做Genocide Joe(「種族滅絕·喬」)。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曾經表示:民主黨拜登政府的做法,得罪了阿拉伯裔美國人和部份不支持內塔尼亞胡的猶太裔美國人。當時的拜登政府不斷派特使去以色列,希望在平民傷亡和人道援助上以色列要克制一下。拜登政府不會害怕被眾多國家的人民譴責,唯一考慮是大選在即,怕得失選民。事後的民調反映,美國民眾對以色列的支持正在減弱。民主黨輸給特朗普與在加沙戰爭的態度有關。2024大選時,密西根州的阿拉伯裔美國人對拜登和賀錦麗發起抵制,令民主黨在這個州輸給共和黨1個百份點。

而特朗普上任後,以色列不但沒有收手,還著手實質佔領戈蘭高地(在之前節目已談過)。以色列不但炸加沙,也炸南黎巴嫩,甚至敘利亞。今年3月有權威調查(蓋洛普,Gallup)發現,僅有46%的美國人表示支持以色列,創下25年來最低;而同時有33%人表示同情巴勒斯坦,創歷史新高。調查同時顯示,2022至2025年間,對以色列持負面觀感的共和黨人比例從27%上升到37%,其中又以49歲以下的年輕共和黨人改變最大。

特朗普在2025年1月上任,2月份特朗普誓言美國將接管加沙地帶,清空後重建為渡假區。這說法跟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一致,當時未看出有何分別。然而,原來背後一切正在悄悄地暗變。轉變不是因為特朗普更有道德,關鍵是特朗普以民粹起家,討好選民,在網絡上成為紅人是他的力量來源。而以色列則繼續倒行逆施。最新的說法是,以色列表示可以談判,不過會在炮火中進行;即是不會停火,不會停止濫炸濫殺。當支持以色列會令特朗普失去選民,一切便不是那麼簡單了。起碼在短期內的美、以關係,未必是鐵板一塊。

文章收結前做總結:本文只是點出美、以之間開始存在微妙的變化;不過,必須同時強調,這個變化未足以大到影響美國的中東政策。然而,可喜的是民意和輿論遇上一位民粹總統,終於發揮到一點一滴的作用。

如果對以色列的負面看法成為長期趨勢,可以再有甚麼變化?值得期待。尤其是如果連在美國的猶太人也逐漸不認同極右的內塔尼亞胡政府,變化的空間可能會更加大。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