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前總統拜登近日證實罹患前列腺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引發社會關注。南加州知名家庭醫師鄧嘉猷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拜登的情況屬於少見案例,大多數前列腺癌進展緩慢,若及早篩檢並追蹤治療,多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他呼籲50歲以上男性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進行前列腺癌篩檢,以保障健康。
鄧嘉猷指出,前列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症,通常發生於50歲以上人群,多數病患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常由例行篩檢發現。他解釋:「大部分前列腺癌屬於局部性,進展緩慢,許多病人甚至終其一生都不自知罹病。」
目前主要的篩檢方式為抽血檢測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指數。鄧嘉猷指出,部分高風險族群如非裔美國男性或有家族病史者,建議可提早於40歲開始檢查;一般男性則可於50歲起與醫師討論是否進行篩檢。他補充,「現今醫學界對大規模篩檢仍有爭議,因此建議與醫師個別溝通最為適當。」
針對拜登的病例,鄧嘉猷表示,從新聞看來,其癌症已擴散至骨頭,意味病程可能已持續多年。他指出,前列腺癌第四期時最常見的轉移部位即為骨骼,但通常病人會出現骨痛等症狀,而拜登此前未公開相關資訊,亦可能代表病情早期未被揭露。他坦言:「這類發現即轉移的情況,在臨床上並不常見。」
根據鄧嘉猷提供的數據,目前美國每七位男性中約有一人罹患前列腺癌,但死亡率相對較低,僅為1/44,五年存活率高達98%。「這代表若及早診斷並妥善追蹤,大部分患者可與癌和平共處,甚至無需積極治療。」他說。
對於轉移性前列腺癌,鄧嘉猷表示,主要治療方式仍以荷爾蒙療法為主,可有效壓抑癌細胞發展;若轉移部位出現局部症狀,亦可輔以放射線治療進行控制。「但一旦進入全身性癌症階段,治療就會更為複雜,包括化療、荷爾蒙與放療合併進行。」
鄧嘉猷強調,前列腺癌雖常被視為「沉默的癌症」,但對高齡男性仍是不可忽視的健康風險。他呼籲社會大眾提高健康意識,尤其是華人社區普遍較少主動談論男性泌尿健康問題,更應重視定期檢查與早期防治。▍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 ▍

南加知名醫師鄧嘉猷。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