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優先」成為特朗普政府外交及貿易政策主軸前,拜登政府已積極推動半導體企業回流美國,投入數千億元資金提升本土晶片研發、製造及設施現代化。不過,特朗普以重組美國供應鏈為由推行的新一輪經濟政策,反而令美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愈加複雜,恐怕適得其反。
大沙加緬度地區現時成為美國半導體產業少數強勁發展的地區之一。英特爾(Intel)早於1984年已在沙加緬度縣設廠,近年更吸引超微(AMD)、德國博世(Bosch)、韓國三星及台灣美光等企業落戶。隨著半導體產業的大規模投資開始發揮正面影響,特朗普政府卻對多類進口貨加徵關稅,並針對電腦晶片及相關製造設備進口展開調查,預料將為產業帶來衝擊。
新一輪關稅,加上特朗普對拜登時代《晶片及科學法案》的質疑,勢必拖慢美國維持人工智能(AI)競爭力的進度。
國際數據公司(IDC)分析師莫拉萊斯(Mario Morales)指出,三星位於德州的晶圓廠原定去年投產,現已延至2028年。他解釋,部分半導體企業延後投資計劃,源於對能否獲得政府補助或新貿易政策穩定性的疑慮。
美國原是全球半導體生產重鎮,1990年市佔高達37%,但2022年已跌至僅剩10%,現今對台灣及韓國先進晶片的進口依賴甚深。台積電等龍頭企業近年積極在美國建廠,部分原因是拜登時代兩黨通過《晶片法案》意在重振本土產業、加強軍事科技實力及減低供應中斷風險。
大沙加緬度經濟委員會主席布魯姆(Barry Broome)表示,疫情挑戰及台海地緣政治風險,都推動半導體產業落戶沙加緬度。
此外,聯邦補貼及北加州半導體人才優勢,也成為吸引投資的重要因素。
特朗普政府將晶片生產視為國家安全要素,強調減少進口依賴有助保障軍事所需。當局亦正評估產能過度集中、外國補貼及不公平貿易行為對美國影響。
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高級分析師Alvin Nguyen認為,中期而言,全球分散設廠有助降低美國對台灣的依賴,長遠而言,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更健康多元。布魯姆則強調,貿易政策穩定才能惠及市場,盼有關措施盡快塵埃落定。美聯社洛杉磯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