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身成為大律師捍衛法治,但同時亦要面對實際的問題,包括獨立執業,首一兩年「跟師傅」只有車馬費但無薪,及需分擔Chambers的租金等。香港大律師公會三大奬學金,即大律師公會獎學金、沈澄紀念獎學金及余叔韶紀念獎學金,累計已向超過200位獲奬人,合共頒發約2,500萬港元,旨在為初出茅蘆的實習大律師減輕財政負擔,以及為得奬人提供參與案件的機會,累積實戰經驗。當中歷史最悠久的大律師公會獎學金,計及最新獲獎的5名實習大律師後,累計得獎人數已達104人。大律師公會主席毛樂禮接受《星島》專訪時表示,相比起高超的訟辯技巧等,更希望得獎者能堅守法治、司法獨立及公平審訊等原則及信念,「繼續秉承公會過去76年堅守法治等價值觀,才是最重要。」
獲獎實習大狀:努力深造回饋期許
「大律師公會獎學金」上周五舉行頒獎典禮,5名實習大律師陳俊言、何琮苓、林浩麟、林焯瑩及李樂桐,由身兼大律師公會獎學金常委會主席的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手上接過獎狀,公會向每人頒發20萬元獎學金。5人在頒奬禮上逐一致辭,對獲頒奬學金深感榮幸和鼓舞。他們對實習期間一眾傾囊相授的師父致意,並感激親友在他們實習大律師起步階段給予支持。展望未來,他們承諾會努力在大律師行業深造,冀以卓越表現回饋奬學金常委會一眾成員的期許。





毛樂禮:獎學金讓新人自食其力
毛樂禮受訪時表示,大律師公會獎學金得獎者在法律及司法行業表現卓越,可謂業界翹楚的搖籃。毛樂禮是第三屆得獎者,憶述當年面試的評審正是特區第一任首席法官李國能,「突然見到一位甚少接觸的首席法官真的很緊張」,如今換了坐評審位置,他頓覺時光飛逝,亦感慨競爭愈來愈大。「雖然香港近年的經濟環境處於調整過程,但申請者反而越來越優秀,我都慶幸自己早在20幾年前申請。」
他強調,三大獎學金能實際幫助新人起步,除了提供實戰機會外,因事務律師受聘於律師樓每月出糧,惟大律師須獨立執業,且過往頭一年半載「跟師傅」,目前有規定師傅要提供車馬費,但「徒弟」沒有薪金,要負擔Chambers租金和裝修費,一開始可能要靠家人或朋友支援;有獎學金,新人就可以自食其力。
同樣獲獎學金、如今擔任評審的公會前副主席陳政龍亦認同,獎學金對新晉大狀有莫大經濟幫助,更笑言自己當年得獎在台上發表感言時,曾公開呼籲父母「不要這麼快停零用錢」,但他指比起金錢,得獎帶來的肯定更重要,且帶來更多發展機會,讓一心打刑事案的他如願入了心儀的刑事Chambers。
陳政龍盼得獎者莫忘初心
他得獎後想要回饋,除了「還錢」之外,亦曾在公會擔任職務,並擔任評審協助獎學金繼續營運;他冀年輕人亦能同樣協助推廣香港法律體系,故他評審時會特別留意對方是否有意負上這個公共責任,貢獻社會。陳政龍亦寄語新得獎者莫忘初心,「日後記得幫公會做事。」
毛樂禮同樣希望新力軍不單擁有訟辯技巧或對法律有深刻認知,更需要堅守公會多年的基本價值觀,捍衛法治、司法獨立及公平審訊,例如最基本的「不可拒聘原則」,當有人需要法律意見或服務,大律師是有義務去代表對方,不論政見或其他因素,「不會因為同對方意見立場不一致就放棄代表。因為大律師要協助法庭達到公平、合理的裁決,這一點十分重要。」他重申,三大獎學金歷屆得獎者都願意和相信這些價值,「希望新得獎者會繼續將共同理念傳下去」。
記者:趙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