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親節/優才計劃/陳學琴/兒子】今日( 11日 )是母親節,現今有不少内地父母,為了讓年幼子女接受優質教育,跳出舒適圈來港發展。原居上海的陳學琴今年46歲,於2023年10月申請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去年3月攜同兒子正式遷居香港,其子去年9月成功轉入港島東一間小學,插班五年級。她表示,兒子來港後變得自信、快樂和懂事,會幫忙煮飯、做家務等,「感覺兒子長大了,變成了男子漢」。
考慮到兒子的快樂和教育品質 決定遷至香港
陳學琴的兒子原先在上海的公立學校就讀,面臨沉重的學業壓力和激烈的競爭,「每天下午5時許才放學,做功課到夜晚11時,看著他這樣就覺得辛苦,感覺他的人生是不快樂的。」陳學琴表示,過去在社交媒體「小紅書」了解到香港在招納人才,以及香港的教育理念,考慮到兒子的快樂和教育品質,便決定遷至香港,去年9月兒子成功轉入港島東一家小學,插班五年級,今年準備升六年級。






陳學琴表示,剛來港時面臨不少挑戰,例如兒子不懂廣東話,英文水平亦有一定的差距,在學校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兒子逐漸融入環境,「現在廣東話聽説都沒有問題,英文亦有進步」,更令她感到安慰的是,兒子在港就讀不到半年時間,便變得自信,比以往更快樂及更獨立,主要得益於香港學校的全人教育理念—學生不局限於書本的學習,還能參與各種興趣班和活動,發現更多可能性。
香港學校功課之餘還有時間玩 上海學校除了功課就是功課
在她眼中,兒子在香港的學業壓力比上海小很多,「每天一個小時就能完成學校功課,還有很多時間玩,上海的學校除了功課就是功課」。她又指,香港老師亦大不同,例如兒子很喜歡手工製作,在上海時被老師批評做手工耽誤學習,但香港老師發現兒子的愛好後,表揚他的手工做得很好,還鼓勵他做更多作品帶去學校,兒子也因此很喜歡老師,學習上更加用功。
而家庭環境的變化,也促使陳學琴的兒子承擔更多責任,變得更懂事,例如開始為母親煮飯、做家務。她表示,兒子早前參加為期數日的内地交流團,臨走前抱住她說,要好好照顧自己,「那一刻感覺兒子長大了,變成了男子漢」。
丈夫仍在上海工作 已計劃明年來港一家團圓
來港生活之前,陳學琴在上海從事銷售和市場行銷工作,並與丈夫共同擁有一家廣告公司,在香港參與多個專案項目。
回想當初放下上海的生活和資源,決定遷居香港從零開始,她認為關鍵在於心態要放正,要有「歸零」的心態和不斷學習的態度,以及突破舒適圈的決心,「我告訴自己現在就是18歲,還是那個剛上大學的樣子。」她指,來港後參加了很多考試,目前已經拿到地產代理的牌照,正在開展相關工作,未來也考慮在證券方面有所發展。她的丈夫目前仍在上海工作,已計劃明年來港工作生活,一家團圓。
記者:蔡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