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筆者做網台節目,其中一集主題是「買唔買樓好?」。此話題必然是收視保證,皆因人人是專家。但筆者卻不是專家,本欄也不是特別「唱好」樓市,只是筆者向來不太認同主流意見。十年八年前人人一面倒睇好,「唔買就笨」,筆者卻有點戒心;現在人人看淡,筆者卻不認為樓市永無翻身之日。主流看得太好時,筆者沒看得那麼好;主流看得很淡時,筆者也沒看得那麼淡。
有關樓市有機會回穩的因素,本欄已經寫過不少。整體來說,那些因素仍然存在。移民潮或者仍未完結,但已開始放慢,更有港人低調回流。與此同時,香港整體人口數字,也在回穩。當然那些高才通,未必會置業,甚至未必在香港留很久。但他們還是要有地方住,還是要租樓,這也會間接支持樓市。同樣道理,香港服務業輸入不少外勞,外勞差不多肯定不會在香港買樓,但有時僱主要提供宿舍,這也會間接支持樓市。
樓價下跌的同時,租金卻在升,可見「經濟」未必太差,樓價跌似乎是估值問題。事實上,香港首季的經濟增長數字相當不錯,到底「經濟」是不是真的很差呢?固然我們看到不少餐廳結業,商舖和寫字樓租金在跌。但同時間,失業率和通脹都低,不見得是世界末日。
香港利息應已見頂
當然更重要的是,銀行拆息回落。詳情筆者就不多說,但讀者都會見到,香港銀行體系結餘在短短幾天內,由400億升至1700億。利息不外乎是「金錢的價錢」,銀行體系結餘多了,拆息自然回落。一個月拆息在短時間已由近4厘回落至2厘水平,是2022年9月以來低位。以此計算,新造按揭的實際按息大約是3.39厘,比封頂的3.5厘更低,是2023年2月以來首次。換句話講,供樓人士的負擔,將會減輕。這也代表更多潛在買家可以入市,購買更貴的單位。難怪近期新地(016)和恒地(012)的股價急升。當然,拆息上升可能只是暫時,但美國整體息口將會下調,看來仍是大概率事件,香港的利息應該也已見頂。
樓市成交轉趨活躍
事實上,近期發展商推出的樓盤,整體反應還算不錯。開價固然是比發展商幾年前的「預期」低了不少,但至少看到只要減價,市場就有不少承接力。整體而言,上個月的物業買賣達到7244宗,是5個月高位,樓市成交轉趨活躍(難怪美聯股價強勢)。
近期也有不少短炒獲利個案,除了早前本欄寫過「Ken Sir」買的細價樓外,近期傳媒報導,有投資者去年底買入北角老牌屋苑城市花園,近650萬買入,早前760萬沽出,不足半年已獲利100萬(未扣除使費)。同時間,也有投資者買入旺角60年歷史的舊年單位,一個月已升值9%。當然這些新聞,部份是因為地產經紀「放料」,但他們總不能無中生有,似乎不少物業的價值,已變得合理。
或消化沽盤後見底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由於零售和飲食業情況依然惡劣,所以大家往往看到不少「劈價」個案,背後很可能是因為老闆本業出了問題,要賣樓救亡,甚至是被銀行「call loan」。筆者就不公開名字,但近半年,幾家結業的連鎖店,都有看到公司老闆變賣物業的情況。此情況可能仍陸續有來,所以樓市可能有最後一段壓力。但,跌市往往就以「震走」持貨能力較差的投資者告終。有理由相信,市場在消化這些沽盤後,有機會見底。
Patreon作者 李聲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