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之禍 尋根溯源治標更需治本

緬甸的詐騙出奇的堅韌,即便發生了地震,詐騙組織仍運作自如,且這些中心正逐步向緬甸內陸地區遷移。緬甸詐騙已成全球關注的問題,持續多年未解決,且近年來詐騙對象逐漸由東南亞擴至歐美等地區。

緬北詐騙問題有著複雜的歷史背景,世紀之初,華人社會的跨境電騙案首先在台灣出現,之後擴散至福建、浙江、廣東、湖南各省。後來,兩岸在2009年簽署《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逼使電騙集團將犯罪重心轉移至海外,東南亞特別是緬甸,成為詐騙集團的落腳地。

緬甸多年來一直無法擺脫政局動盪、軍閥割據的困局。尤其,2021年軍事政變後,緬甸當局對緬北及緬東等地區的管控進一步弱化。電信詐騙集團紛紛入駐緬北,緬北逐步成為電信詐騙的核心區域。各地軍閥為了「養兵」必須開源,過程中難免要勾結不法商人,包庇非法產業。國際刑警組織曾稱,緬甸的網絡詐騙已從美國、中國、歐洲和其他國家的退休人員和孤獨的人手中騙取了數十億美元。據聯合國2024年估計,至少有12萬外國人被迫在緬甸從事網絡犯罪和網絡賭博行業。有倖存者說,還有一些人在街頭被綁架,然後被槍指著帶到民族武裝組織和犯罪集團控制的園區。過去兩年間,中國聯合聯合緬甸、柬埔寨等政府,採取多種執法形式打擊詐騙集團。去年底,北京官媒形容「緬北電詐園區全部被剷除」。但今年初,中國藝人王星被誘騙至緬甸「KK園」的新聞,成為輿論焦點,「賣豬仔」有死灰復燃的跡象。隨著事件延燒,中國對泰國施壓。自2月起,泰方對仰賴泰國補給的緬甸邊境地區實施「斷網、斷電、斷油」制裁。但詐騙集團有購入發電機,直接自給自足。泰國軍方也指,詐團已開始尋找新據點,並興建新的詐騙園區,目前光是妙瓦底就已經發現至少2座新的詐騙據點。

緬甸詐騙罪案複雜,涉及跨境電騙、黃賭毒,甚至人口販運,背後又牽涉當地政治亂局、軍事鬥爭和黑色產業,要有效處理並不容易。而從未來的形勢看,隨著關稅戰開打,全球經濟受到衝擊,東南亞地區可能會出現政治動盪,緬甸地區的局勢或更加複雜多變。分析認為,應多管齊下,一來是目前已經實施的,緬甸鄰國泰國警方成立旅遊安全行動中心,推出應用程式保障遊客安全;二是各地政府加強與當地執法部門的協調,爭取營救尚未救出來的民眾。三是,通過湄公河流域6國「瀾湄合作協議」進行跨國聯合執法,嚴打「賣豬仔」。而究其根源,關鍵在於緬甸政局恢復穩定,政府對各武裝勢力有強大震懾力,方能一定程度上遏制犯罪活動。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