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之際,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英語系科研教授兼榮休教授張敬珏(King-Kok Cheung)接受本報專訪,分享她四十年來在亞裔美國文學研究與多元文化推廣的心路歷程,並強調推廣粵劇不僅是傳承,更是一份對全球學生的文化貢獻。
張敬珏教授來自香港,1984年獲柏克萊加大英文博士學位(論文寫莎翁、米尔顿、馬洛),同年加入UCLA,成為該校英語系首位亞裔教授。她坦言,自己開始是亞裔美國研究的門外漢,「我並不是天生的Asian American,是在UCLA製造的Asian American。」她指出,當年亞美文學圈對「新移民」並不友善,而她選擇為自己正名,發表首篇探討華裔與非裔女性文學的論文,打破學界沉默,也成為她的重要成名作。
「沒有非裔社群的民權奮鬥,就沒有今日的亞裔美國研究。」張教授表示,亞裔文學的崛起,源於不同族群團結抗爭的歷史,她自己亦致力推動跨族裔對話,指導過來自菲律賓、緬甸、印度、越南等國的學生撰寫博士論文。「但諷刺的是,我多年來關注他者,卻忽略了自己的母語。」
近年,她深感推廣粵語與粵劇的迫切性,認為這是她身為教師與文化研究者的重要使命。「我不只是為了保存『中國文化』而教粵劇,而是希望把這門藝術傳給全球的學生。」她指出,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全球欣賞與傳承。
張教授於2024年球季首度在UCLA開設粵語課程,有幸與香港揚鳴兒童粵劇團的马晶晶和南加州藝程兒童粵劇團的余采嵐做拍檔,協助培育下一代演員。「我希望他們不僅限於廣東背景,而是能納入不同族裔的孩子,真正做到文化的共融與延續。」
她也提到,亞裔在美國仍面臨刻板印象與制度性忽視,呼籲亞裔社群應自我反省、彼此團結,而非只聚焦外界歧視。「我們不該把每位華裔作家都當作代表整個族群的代言人,每個人都應有權利書寫自己的故事。」
儘管已退休,張敬珏仍持續投入教學與寫作,她目前正在撰寫一本探討廣東文化對華裔美國文藝影響的專書,並預計於8月17日與马晶晶、余采嵐、UCLA本科生和藝程小演員一同登台演出。「我很幸運,能夢想成真,也期盼更多人能看見粵劇的聲、色、藝與真、善、美。」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
張敬玨教授與學生余采嵐、馬晶晶、陳政在粵劇課堂上互動。 受訪者提供
張敬玨教授與學生余采嵐、馬晶晶出席活動。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