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博弈 彼此消長且行且觀察

美中關稅戰進入拉鋸期,一改此前互徵關稅一路暴增「硬碰硬」情態,而今雙方隔空喊話,雖說法不一,互相批評,但整體局勢已大為緩和。兩個大國博弈激烈,勢力不斷彼此消長,形勢變化叢生,至於未來最終能否達成協議,且行且觀察。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頻頻喊話,指美中正就關稅協議談話,並會很快達成協議,不過中國商務部、外交部等接連否認。分析認為,特朗普從早前將對華關稅暴力加增至145%到如今態度突變,是因為面臨國內投資者、生產者、消費者三大壓力,令他不得不退。

具體而言,美股、美債及美元自他月初宣布狂加全球關稅,就不斷下跌,甚至金融風暴隱現,特朗普必須穩住投資者信心。其次,特朗普狂加中國關稅,令不少生產者面臨停產倒閉,其中高科技行業最苦。此因中方停止多項稀土原材料輸美,特朗普身邊紅人馬斯克亦抱怨其機械人工廠可能停產,外界估計美國稀土儲存只能應付60天,其後軍工、火箭、無人機等多個尖端行業可能要停產;至於農產能源,中國已停止輸入美國液化天然氣逾兩月,進口美國大豆、小麥、豬牛肉等亦出現暴跌,重挫相關生產者。還有的是消費者,美國零售業巨頭早前面見特朗普,警告因高額關稅、中企又不肯降價,它們已暫緩輸入中國貨,但因無法在別國找到廉價、供應穩定的貨源,超市貨架很快會空空如也,必然令消費者抱怨。

中國方面同樣承受重重壓力。自新冠疫情嚴格防控措施解除後,中國政府一直致力與經濟復蘇,對外吸引投資,對內刺激消費。但全球經濟都處於以後復蘇狀態,加上近年來越發複雜的國際政經局勢,中國面臨的局面是吸引外資不如以前,部分企業轉向東南亞其他地區,內部房地產不振及可能面臨「通縮」前景……在這種情況,高額關稅會令中國對美國出口大幅減少,進而影響外貿、製造業等等多個產業鏈,後續將引發多種效果。

因而,雖然中國第一季GDP年增5.4%,大幅優於市場預期。但多家經濟機構都表示憂心,認為該數據未反映美國狂加關稅的影響,難以完全緩解投資者對關稅戰長期影響的擔憂,紛紛下調增長預測。日前北京高層會議也罕見提及「統籌國內經濟發展和國際經貿鬥爭」,和2018年的「經貿摩擦」相比,「經貿鬥爭」反映北京對當前國際形勢的嚴峻性、長期性和艱巨性的最新判斷。分析認為,儘管承受重壓,但北京選擇硬碰,一來是因為特朗普第一屆任期開始到今日,中國已作出多方準備應對,二來,中國憂心美國會借關稅談判向中國謀取更多政治經濟上的利益。

關稅戰至今日,雙方都背負頗多,恐難在短期內快刀斬亂麻,未來特朗普將如何出招,中國又將如何應對,雙方何時會談,談判結果如何,都是問號。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