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酒日」倡議 強調飲酒致癌風險

飲酒危害健康。CARE提供

陳哲宏博士(中)在2024波羅阿多健康博覽會上宣導飲酒危害健康。CARE提供

本報記者王蔚波羅阿多報道

史丹福大學亞裔健康研究與教育中心(CARE)在「台灣無酒日」即將到來之際,發起「無酒日」倡議,提高人們對酒精危害健康的認識,尤其是加強亞裔的防範意識。

5月9日是「台灣無酒日」,CARE和台灣的酒精不耐症教育協會、酒傷防治協會、酒精中毒及其治療中心等單位聯合發出倡議:飲酒容易致癌,飲酒後臉紅更加危險。該倡議強調文化知情教育和預防性保健策略的必要性。

史大醫學院資深研究員陳哲宏(Che-Hong Chen)博士,是CARE東亞地區主任及國際乙醛去氫\u9176研究聯盟執行長。作為酒害、酒精不耐症研究和教育領域的專家,多年來他致力於在台灣和亞洲其他地區以及美國宣導飲酒對健康的危害。他指出,歐美國家平均每25位癌症病患中就有一位是飲酒所致,東亞國家則是平均每10位癌症病患中有一位是飲酒引起,即所有癌症病人中10%可歸因於飲用酒精所導致。

「值得注意的是飲酒並沒有安全的量,也不分種類,即便少量飲酒也會顯著提高罹癌風險。」酒精會引起人類兩百多種不同的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胰臟炎、心血管疾病、失智、肺結核及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肝癌、大腸直腸等常見消化道癌症和女性乳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年報,酒精的使用導致全球每年三百萬人死亡。

聯邦公共衛生總監(Surgeon General)今年一月發布酒精與癌症咨詢報告,特別呼籲要強化針對「飲酒易致癌」的民眾教育宣導,建議所有含有酒精的飲料應該標示「飲酒易致癌」的警語。1964年聯邦公共衛生總監也同樣宣示吸菸易致癌的警訊,隔年美國國會通過法令嚴格要求在所有香菸盒包裝上明顯標示吸菸致症的警語。陳哲宏說,禁酒對於健康的意義等同於禁菸,民眾意識亟待加強。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07年已經將酒精及酒精所產生的乙醛認定為對人體最危險的一級致癌物。陳哲宏特別指出,東亞國家平均30-50%的民眾喝酒易臉紅,就是患有遺傳性的酒精不耐症,無法正常代謝酒精,更容易造成酒精引起的各種癌症及健康風險。漢族酒精不耐症的發生率全球最高,也是飲酒導致的癌症和疾病的高負擔國家。

陳哲宏提醒,沒有飲酒習慣的人不應飲酒;有飲酒習慣的每周限制量為:不超過500ml啤酒,或250ml葡萄酒,或150ml米酒,或50ml烈酒。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