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歐洲和北美12個國家的外交部長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會議,簽署建立北大西洋公約》。75年後,北約三十幾個成員國及盟邦9日於華府慶祝過去取得成就。有分析指出:北約未來能否繼續發揮其功能,在前景陰晴不定之際,可能難給出明確的答案。
從西方國家角度視之,北約過去的重要的貢獻是維持歐洲和平與安全。北約在冷戰期間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透過集體防禦原則(第5條款),成功地與當時的蘇聯對峙,並維護歐洲的和平與安全。冷戰結束後,北約繼續透過各種手段,包括擴展成員國、開展和平夥伴關係等,促進歐洲的穩定。
此外, 在21世紀,北約在全球反恐鬥爭中發揮作用。2001年9月11日恐怖攻擊事件後,北約首次啟動第5條款,支持美國的反恐戰爭。此外,北約也參與許多國際危機管理行動,如在阿富汗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行動,以及在利比亞的軍事干預,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這些貢獻顯示北約在維護國際秩序和促進全球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然而,北約當初成立並非八方呼應,而是受到質疑。著名的美國外交政策思想家沃爾特·李普曼當年在該聯盟成立時就警告說,「像美國這樣的大國,不應隨意籌組防禦同盟,以免失去全球領導地位的高度及威望。美國關注所謂的聯盟,應該是作為外交重要籌碼,其價值難以取代,以免分散寶貴資源及著力點。」
美國外交界對北約另一個爭議是,克林頓總統在蘇聯解體後僅24個月內就做出北約持續擴盟的決定。當時許多外交人士,包括冷戰結束後擔任美國駐蘇聯大傑克-馬特洛克,知道北約東擴是帶有風險的,也可能會付出代價,因而在國會作證反對;1997年,有多達50位外交及學術人士,以前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孫女為首發表公開信,試圖說服柯林頓重新考慮其選擇路線,並警告北約東擴可能帶來「歷史性的政策錯誤」。不過白宮並未回心轉意,而且在數年之後反恐戰爭打響,其優先順序被挪後,為未來爭端留下陰影。
總的來說,北約東擴雖然為西方國家帶來安全、政治和戰略上的多重效益,但也伴隨著複雜的地緣政治挑戰和內部協調的壓力。許多評論認為,北約即使無法避免在推動東擴的同時,也應謹慎地處理與俄羅斯的關係,並確保內部團結和資源有效配置。
另一方面,北約成員此時於華府的聚會,正處於美國選前敏感時刻,北約盟國私底下擔心美國外交政策連續性,與其盟國關係的穩定性,是否對烏克蘭支持的潛在變化,這些也增添了北約未來的變數。
在經過四分之三世紀的之後,北約組織猶如走到十字路口,局勢有其不確定性。對於參加北約峰會的盟友來說,目前能夠操之在我的部分,包括強化歐洲自我防衛能力,多邊外交努力,預防與應對機制,透過這些措施,北約期待準備得更妥善,保持其防禦能力和戰略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