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市場日前陷入動盪,「股債匯三殺」的局面引發全球關注。這一危機的導火索是英國工黨政府放棄了原計劃的50億英鎊福利削減計劃,導致財政大臣李韻晴的財政整頓目標受挫。儘管英國當局隨即採取措施平息市場恐慌,但這一事件仍引發了全球對英國政府債務危機及其財政政策脆弱性的高度關注。
這場危機直接起因是英國首相施紀賢放棄了財政大臣推動的限制部分殘疾人福利支付的爭議性計劃,該計劃本可節省約50億英鎊。尤其是在議會接受質詢時,施紀賢未為李韻晴撐腰,而是選擇了迴避。李韻晴疑似落淚的畫面被曝光後,市場猜測她可能離職,並迅速做出拋售反應。英國國債投資者此前將李韻晴視為防止政府過度借貸的「堡壘」,其去留直接影響市場對英國財政政策的信心。儘管施紀賢隨後緊急表態支持李韻晴,並強調其將長期留任,但市場對英國政府的信任度已產生懷疑。有市場人士描述為2022年「迷你預算案」市場危機的重現。時任英國首相卓慧思因,動搖了投資者信心並導致借貸成本飆升而下台。
市場更關心的是,此次事件暴露出英國財政政策的脆弱性。長期以來,英國經濟增長乏力,
而近年由於疫情期間的大量支出和俄烏衝突後用於能源補貼的支出,英國已經走上了二戰以來最高稅負的道路,但即便如此,政府仍難以籌集足夠資金來支付因人口老齡化等帶來的不斷上升的成本。同時,英國的增長前景依然黯淡。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預計,2025年增長率可能為1%,經濟學家認為這個預測都顯得過於樂觀。
李韻晴上任後試圖通過嚴格財政規則限制借款規模,包括政府日常開支由稅收收入而非借貸資助,預計公共債務佔經濟產出的比例到2029-30年將下降。今年春季,財政部僅有約99億英鎊的有限財政「空間」來實現目標。但工黨內部對其福利削減計劃存在分歧,使得該計劃難以推行,進而導致財政缺口不斷擴大。獨立預測機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3月份預計,實際GDP增長2025年為1%,2026年為1.9%,這可能會耗盡政府的財政空間。
眼下,李韻晴原本擬通過削減殘疾人福利節省50億英鎊的方案被否決,而增稅計劃又可能抑制經濟增長,進一步惡化財政狀況。
此外,英國央行因通脹壓力維持高利率,限制了貨幣政策的寬鬆空間,使得政府難以通過減息刺激經濟。
可以預見的是,英國財政困境短期內難以改善,而未來的關鍵則在於英國能否在財政整頓、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之間找到平衡。否則,類似的市場動盪可能會頻繁上演,進一步削弱英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