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談論電影藝術時,我們不僅提到敘事技巧、導演、攝影、編輯和配樂等元素的綜合運用,還提到了一種文化表達和情感交流的方式。
然而,在亞洲影視作品中,觀眾常常會對影片的表面元素,例如男女主角的外貌,產生過度的關注,有時這種關注甚至超過了對故事深度和藝術性的追求。
此外,劇本中邏輯的漏洞和世界觀設定的不一致是華人影視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些因素導致了觀眾的共鳴度低,無法產生持久的印象,也難以讓作品在國際上流傳。
李安導演,一位在國際舞台上享有盛譽的華人導演,曾對華人影視有過深刻的評論:「格局不夠大」。這句話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經費規模的表面層次,它觸及了文化內涵和創作自由度的多個層面,而他的這句話也如同藝術品,每個字都有著分量,這也是為什麼李安導演是很多人心目中最愛的導演之一。

(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格局不夠大」可以指的是故事內容的全球視野
許多華人影視作品的故事題材和視野往往局限於特定的文化和地域背景,缺少一種全球化的視角。為了吸引更廣泛的國際觀眾,作品需要融入更普世的主題和情感共鳴。
正如我們都是人,我們都有情感,無論文化、宗教或生活背景如何不同,某些情感是共通的——這正是故事流傳的主要原因。
例如,《魷魚遊戲》這部作品傳遞了許多韓國的傳統文化,卻也成功地吸引了全球觀眾的目光,讓外國觀眾在不自覺中接受並對另一種文化產生好奇。
「格局不夠大」也指的是製作規模與技術。
與國際大片相比,有些作品在製作水準、特效技術以及製作規模上有所欠缺,但其實只要故事夠好,即使是小預算的電影也能達到巨大的影響力,既然不能提升製作規模,那就提升技術。
基本功扎實的作品能夠證明,即使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也能成為一部成功的電影。《不存在的房間》(Room)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證明了即使是在一個小空間內,出色的攝影、敘事和演技也能創造出一部獲獎無數的傑出作品。
影視作品的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從劇本到攝影,從演員到場景布置,所有這些要素都需要互相合作和配合。而我始終相信故事是電影的靈魂,是觸動觀眾心靈的核心元素,一個深刻、引人入勝的故事能夠彌補製作上的不足,引領觀眾進入另一個世界,感受情感共鳴。
這些評論並非貶低,而是提出期待和挑戰,鼓勵華人影視界在全球電影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與此同時,當我看到好萊塢越來越多的亞洲面孔,也看到了彼此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挑戰,這是整個影視產業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責任編輯:郭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