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跳板還是金錢陷阱?」 大學暑期課程 家長應分類理性選擇

近日,有分析指出大學暑期課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誤導性。這些項目常被家長和學生視作進入名牌大學的跳板,但實際上並未如預期般有效。這些暑期課程往往由兼職教師或研究生授課,並不反映常規學年期間的真實大學生活。成功完成這些課程,更多地反映了學生家庭支付學費的經濟能力,而非其真正的學術競爭力。有時甚至可能產生反向效果,讓招生官認為學生缺乏創新思維。

知行教育中心的副校長林灝指出,大學暑期項目大致可分為三類:首先是大學內部推出的暑期項目,如麻省理工大學(MIT)對學術表現要求很高的暑期項目,其參與者能直接參與學術活動並有機會獲得教授推薦,「這種的確可以大大提高錄取幾率」。

其次是由學校教師主辦、租用校園設施的項目,這類項目也有一定價值。第三類是第三方盈利機構租用學校設施舉辦的項目,「作用可能大打折扣了」。

對於第一類項目,學生若有機會參加,應積極把握。但申請難度堪比常規招生,錄取率甚至更低。第二和第三類項目雖可讓孩子感受校園生活,但花費不菲,應根據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意願慎重考慮。同時,這類昂貴的暑期課程只能顯示家庭有經濟實力、學生對該校感興趣,卻無法讓學生在申請中脫穎而出。「若只是想向招生官表達興趣,不如直接去學校參觀,既省錢又能達到相同效果。」林灝說。

林灝鼓勵學生利用暑假多做義工,因為美國大學招生更看重持之以恆的社區服務精神,而非僅僅以標準化考試成績論英雄。

華人家長會創始人的朱寶玲也特別強調,學生選擇大學暑期課程時切忌盲目追求名校光環,而應與自己未來專業領域相關聯。如果所學內容與目標專業無關,不但錄取作用不大,還會浪費金錢時間和精力。培養孩子要因材施教、發掘其真正興趣所在。

此外,她也表示,確保完成所有必要課程學分是申請成功的基礎,她提到了某學生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Early Decision),卻因疏於學業、未能按時獲得足夠學分,而被取消錄取資格。

朱寶玲也提醒家長,課外活動同樣不要忽視。她舉例說,一個在標準化考試中表現優異,但從未參加任何課外活動的學生,最終因缺乏義工和社區服務經歷而被拒絕錄取,堪稱「反面教材」。

一些華埠學生家長坦言,望子成龍心切,才紛紛送其參加暑期項目,「誰都不想自己家孩子落後啊!」但專家呼籲家長理性看待,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明智選擇,切勿隨波逐流、盲目跟風,避免孩子和家庭承受不必要的壓力。

本報記者王冰岩紐約報道

紐約某課堂。 圖片由林灝提供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