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了《年少日記》沒有?這是我在2023年最喜歡的一齣電影,我在電影上畫五星期後才觀看,期間拒絕閱讀任何有關的報道或評論,並不容易,但最終也算帶著大致是白紙一張的腦海踏入電影院。
電影聚焦於「情」,戲中家庭有四位成員,父母和兩名兒子,亦即是說有爸爸與弟弟、媽媽與哥哥等六對二人關係。
這六類型關係總有一兩種和觀眾的自身經驗有關,加上劇本很細膩地勾劃出人的感情和日常,觀眾看到的就像是曾經發生在自己或身邊朋友的場景,代入感很強,無怪很多觀眾看著電影時落淚;人的思想很奇妙,當第一身時理直氣壯,抽離以旁人角度看自己時常會驚訝,「我真的是這個模樣嗎?」「我真的是這麼不恰當嗎?」
問題是我們沒有「人生鏡子」,不容易看到自己的表情和態度,在人生路上越是成功,越加困難從他人和普通人的角度看自己,自信和傲慢只是一線之隔,自身的成功經驗亦往往主宰了我們的腦袋,但一本通書,真的能看到老嗎?
電影中父母望子成龍,沒有錯,花心思和資源栽培兩位公子,當然亦沒有錯,但為甚麼最終會悲劇收場?為甚麼愛的根源栽培不出美麗的花朵?
源在有沒有了解小朋友,戲中的哥哥在短短的一生中,只有不停地付出,努力按他們的要求跟父母和弟弟相處,最後自殺的決定也不是怨,而是希望他們一家三口可以開心地生活,這種人之初的情操,我們成年人明白嗎?
家長和長老們,若你只有時間看一齣電影,《年少日記》吧,不作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