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文化已經在政壇紮根?

(霍詠強 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飯圈」絕不是娛樂園、運動界的專利?其滲透力可能遠比大家想象中巨大得多。

上月,2023年中國跳水錦標賽10米台決賽中,陳芋汐以436.80分奪冠,全紅嬋以427.60分獲得亞軍。但在賽後發生了不和諧的一幕——一位粉絲在看台上大吼,認為裁判不公,故意壓全紅嬋的分。與此同時,社交平台也出現了很多相關議論視頻,甚至衍生出了對陳芋汐和陳芋汐家人的攻擊……

飯圈文化所帶來的情感化和個人崇拜可能對運動員產生不正面的影響。歸根結底,許多年輕的粉絲將自己喜歡的明星或運動員置於一個幾近完美的地位,這種思維方式是十分危險的。

最近一款短劇App——Reelshort 力壓 Tik Tok,一度登上美國iOS娛樂榜第一名。打開這款app,你會神奇的發現,只需一眼,這該死的熟悉感迎面撲來。《億萬富豪丈夫的雙面人生》、《再見,我的霸道總裁》、《重生師奶的救贖》、《壞老公,快醒過來》、《我結婚了,和你無關》…

這些短劇內容都相近:灰姑娘在親爹再組家庭裡受盡屈辱,沒有話語權,後媽帶著自己的女兒橫行霸道。短短1-2分鐘的時間裡吸引觀眾。劇情之起伏,直戳癢點,用戶上道了,欲知後事如何?花錢或看廣告就能解鎖後面的劇情。

關於影劇為什麼爛片當道……?為什麼人們的審美觀走樣了?然後,想到了這兩、三個星期各地區的選舉情況 為什麼爛人當道?

為什麼飯圈普及化?甚至是外溢?「過度追捧和盲目辯護」,這不就是今天的選舉政治嗎?

台灣人雖然對選舉充滿期待,但現實是從未經歷選出賢能領袖,更多是眼見無能黨派延續執政,更慨嘆無奈,最終將選舉視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以嘲諷政界人物為樂,所謂選舉民主只是一場鬧劇。諷刺的是、台灣並不是把選舉民主搞成八卦鬧劇的特殊案例,隨著世界走向情緒化、碎片化和極端化,出現了愈來愈多不可思議的選舉結果。正如政治素人入主阿根廷、該亢奮還是恐懼?尤其是說到「素人」、難免想到澤連斯基。

「阿根廷特朗普」極右翼自由前進黨候選人米萊,以56%的得票率,擊敗了執政黨的候選人當選新任總統。米萊直到2021年,才當上國會議員,被視為政治素人,他和特朗普相若的「突出」髮型,加上顛覆性的政綱令人側目。

然後「特朗普」再下一城?荷蘭議會眾議院選舉中,有著「荷蘭特朗普」之稱的維爾德斯領導的極右翼自由黨(PVV)一躍成為議會第一大黨,締造了二戰以來荷蘭政壇最大的冷門之一。「右派」再下一城?盡管荷蘭選舉向來難料,爆冷也常見,且這樣的結果也有跡可循,令人憂慮歐洲極右翼會否成為主流,BBC新聞標題「維爾德斯的勝利驚嚇歐洲。」

再看到一段評論特朗普幾位未來副總統的可能人選,洋洋數千字極盡煽情,讀來覺得:「不就是炒CP嗎?」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