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秋穎 中國)
近段時間以來,一邊是預製菜因食品安全、添加劑、進入校園等事件,屢屢登上新聞熱搜;一邊是預製菜產值2022年已超過4000億元,正朝萬億級市場邁進。這些現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擔憂。
就預製菜產業發展現狀而言,要讓社會真正對預製菜「放心」,需要在產業規範上做更多加法。那麼,預製菜產業目前到底存在哪些亟待規範的問題?首先,是概念模糊的問題。
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把預製菜完全等同于「料理包」。由此可見,關於甚麼才是預製菜,如何進行科學分類,在行業與消費者之間,還需要有能被共同接受的定義。只有概念定義明確了,關於對預製菜的規範,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是預製菜標準缺失的問題,確切說是國家標準的缺失。因為,從各地到相關行業協會,已不乏預製菜的相關標準。但這些標準要麼具有地域限制,要麼缺乏強制性,對行業的實際規範效果有限。
還要注意的是,預製菜標準體系較複雜,涉及產品生產標準、食品安全標準和品質管制規範,甚至還包括包裝標準、銷售環節的規範等。
舉個例子,餐館使用預製菜是否應告知消費者,就備受爭議。
總之,當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權威性、強制性的標準體系,能夠有效覆蓋預製菜產業鏈條。若繼續放任預製菜產業在「弱標準」下狂奔,不僅會對消費者的權益和食品安全造成威脅,更將影響到預製菜的社會形象和消費口碑塑造。及時建立和完善行業標準,也是給市場主體樹立明確的預期,不宜再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