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前仆後繼 各國迎向未來

全球近年形成一股新的「月球拓荒」熱潮。除了美國、中國與俄羅斯的太空競爭之外,包括印度、日本、以色列近年也都將目光望向月球。這波登月潮背後,是各國綜合國力的表現,也考驗著各國經營太空的戰略。

雖然人類半世紀之前曾登陸過月球,但不代表登月就是簡單的任務。美國太空總署局長比爾·納爾遜近期表示,美國正在「與中國展開重返月球的太空競賽」,他希望確保美國首先到達。美國的「阿提米斯」計劃,目標是在二○二五年底前讓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二○三○年前在月球建立一處永久前哨基地,並且利用美國「私營部門企業家的創造力」,以分擔巨大的成本。企業家被視為美國的強項。太空總署一九七七年打造第一架太空梭即以「企業號」為名。近年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及貝佐斯的航太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從地面纏鬥到太空,說明美國如何著重公私合作探索未來的模式。

被美國視為對手的中國,在二○二○年前的七年間三度發射「嫦娥號」登月,其中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登陸,成為世界創舉。中國今年五月更明確表示在二○三○年之前將一支團隊送上月球的雄心。事實上,中國不但鑽研最尖端科技,也同時注重「科普」。神舟十六號三位太空人於天宮太空站進行研究之餘,化身為太空老師為大陸青少年們遠距開講,不僅介紹太空艙內環境,還在微重力條件演示多種實驗,讓數千名學生們了解未來太空世界的模樣,中國的太空事業也更為綿密紮實。中國並首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太空人),兼顧發展各地區人才的多元需求。

印度今年八月登陸月球南極,成為繼美、中、俄之後,世界上第四成功「軟著陸」月球的國家。一般認為,印度此舉在於搶先探尋月球南極隕石坑內藏有的水冰與稀有元素。水冰可當作火箭燃料,加上月球重力僅為地球六分之一,以及缺乏大氣層,便於發射深空任務,這讓月球極適合成探測其他行星、或更遙遠星際的太空基地。只不過印度探月車關機休眠十四天後,多次嘗試喚醒失敗,功敗垂成。

除了印度之外,包括俄羅斯、日本、以色列近年的登月計劃均嘗到挫折。然而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在「月球25號」登月失敗後表示,探索和開發月球資源的競賽現在已經展開,雖然登月任務失敗,但俄羅斯必須繼續嘗試。有別於冷戰時期美蘇為展示強大火箭投射能力,這波登月潮背後,各國有其戰略與盤算。隨著太空科技的日新月異,未來大規模開發太空資源成為顯學。各國屢仆屢起的精神,是人類迎向未來的動力。

隨著各國投入登月計劃,競爭反而更為激烈。把握今天做好明日的準備,才有爭取開發月球的機會。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