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度圓幾番缺 又到中秋見明月

中秋到了,天上的月亮越來越圓,一輪滿月就要灑下銀輝,映照人間。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這一刻寫下過許多不朽篇章,留下了雋永名句,至今仍然膾炙人口。

唐代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居易的「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曹松的「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宋代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明代徐有貞的「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如許佳句,寫盡詩人對中秋明月的讚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家鄉故土的思念。

在讚美的同時,也有不少詩篇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寂寞、殘月的憂傷、苦難的悲切。唐代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宋代李清照的「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幾千年來,優秀文學作品對秋月之下人間喜怒哀樂的感歎,並非無病呻吟,也非浪漫遐想,而是現實生活的記錄,是客觀世界觸動人心的折射,直至今天,仍是如此。

遠的不說,就說最近幾年。地球人的生活,恰如陰晴圓缺,悲歡離合,不斷輪回。堅守三年,熬過新冠疫情的肆虐,又重新看到經濟從谷底上升,一度停滯的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再現希望的曙光。

但是,也有不少國家和地區,困於天災人禍。歐洲的俄烏戰事,戰火紛飛一年多,不僅看不到停火的跡象,而且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捲進這個政治、軍事危機的漩渦。

全球性的厄爾尼諾現象帶來極端天氣,異常高溫和超級暴雨,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造成糧食產量和品質下降,加上政治因素引發的人為干預,糧食短缺迅速蔓延,引發了非洲等多個地區的人道主義危機。

在中國,多年來少有的重大水患衝擊華北,洪澇災害波及100多個縣區,受災人數接近390萬人,倒塌和嚴重損壞的房屋將近20萬間,農業受災面積32萬公頃,絕收面積13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58億元。

除了大型災患,人們為追求個人和家庭幸福,奮鬥不綴,遭遇到的艱難,也是無日無之。離鄉背井,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禪精竭慮,成為常態。不少人即便盡了力,也不一定求仁得仁,運氣不好,還會前功盡棄。工作之外,還有家庭需要照顧,養妻活兒,孝順父母,一點都不比工作輕鬆。一旦有事,則是百上加斤,難上加難。普天之下,無論何處,人間的命運似乎大抵相似。

因為人生路上有諸多周折,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命運能順暢一點,努力奮鬥的結果會完滿一點。就像天上的月亮,就算有時不夠圓滿,只要不斷地旋轉下去,就有重回圓滿的一刻。月亮如此,人生道路也希望是如此。

如今又到中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地球上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碧海藍天上高高懸掛的那輪明月。此時此刻,但凡炎黃子孫,或者都會懷有一個願望,祈求未來的日子能像明月和夜空那樣,寧靜而完美,心隨所願,有求必得。

不過,月缺月圓是自然現象,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無須人類主動去做甚麼。人世間的變幻卻非自然規律,不是躺平就可以實現美好夢想的。必須付出足夠代價,才能達到遠方的目標。

因此,每個追夢者,不能光有願望,還須持續奮鬥,不懈努力。否則,圓圓的明月永遠只是天邊的月亮,不會成為追夢成功的象徵。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