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質無創新

日本人對於創新開始醒覺了,可惜交出的學費也真的太大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製造風靡全球,經過政府主導之下,日本企業團結起來,一番奮鬥過後,把美國經濟科技基礎的汽車、半導體業都超越了,當時有分析指,日本贏在細緻無遺的品質管理,這是美國科技創新精神的剋星。

  矽谷的半導體公司推出新產品的速度很高,可以有技術無品質,良率不高,換言之,生產十塊晶片,可能只有五、六件過關,其他就要被淘汰,結果導致成本高昂,然而,矽谷認為很快就推出取代現階段的晶片了,到時又可以賣出好價錢,何必花時間搞品質與管理?結果日本憑可靠、高良率而把多家美國半導體公司擠出市場,其中包括英特爾,如果不是同時間研發出電腦處理器,上世紀九十年代反敗為勝的話,今天我們都得使用日本晶片為主。

  至於汽車,日本的工匠精神生產方式,也把美國比下來,品質、品質、品質,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日本以為憑品質可以通吃天下。然而,有識之士早已認為日本人做事情太過細膩了,一味精益求精,反而忽略了創新和突破性,最佳例子是日本很早涉足新能源汽車,可是沒有眼光,也少了點勇氣,帶領汽車轉型純電EV汽車的領域,以為是汽車出口No.1,便能掌握潮流趨勢,於是輕視汽車電池技術,中國在沒有日本這強大對手之下,花了十幾年時間便達到壟斷地位,此時日本車廠形同「吊吊揈」,想擺脫中國電池供應需要付出很長時間,以及龐大的代價。

  中國要吸取美國和日本的教訓,創新加品質才是好東西。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