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樹療法 分享更令人放鬆

(▍奚琳芸 中國 ▍)

「定期去拜訪一棵樹」「難過時,就抱一抱樹吧」。近日,「抱樹療法」在社交媒體上火了,網友們紛紛前去體驗,曬出自己抱樹的照片、分享自己抱樹時的感受。一時間,綠色仿佛充盈了人們的生命。新療法讓人們在與自然親近中尋找無限治癒。

人們之所以「抱樹」是為了尋找傾訴對象。互聯網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方式,社交平台的「線上」社交部分取代了人們的「線下」社交活動,文本圖片、點讚評論這種表面化的淺層社交增加,而人與人內心的連接卻在減少,無人訴說、無處發洩的抱怨逐漸積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不會指責、沒有評判的默默支援和陪伴,需要願意傾聽、願意感知我們的存在。於是,大樹成為了能夠承載所有傾訴的最佳載體。面對大樹,人們不需要擔心自己是否能被理解,也不需要擔心對方是否能夠承受自己的負能量。

再者,「抱樹」本身就是親近大自然、減輕壓力的一種方式。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也有所增加,996、ddl的壓力讓不少人喘不過氣,人們急需一個用來發洩的視窗。因此,習慣生活在「鋼鐵森林」裡的人們開始渴望親近自然。但是城市裡少有能夠親近自然的機會,郊區又路途遙遠,這時,「抱樹」就成了最簡單、最便捷、經濟成本最低的親近自然的方式。

此外,大樹在某一方面也是人們情感的一種載體。在「抱樹」時,人們可以把它設想成任何人,表達自身未能好好釋放的情緒,去感受任何自身真正想感受的。它可以是思念的親人、幻想中的男友、陪伴著的朋友,也可以是夏日裡的清涼、冬日裡的溫暖。在全身心擁抱樹木的一瞬間,無限的治癒感也油然而生。但是,「抱樹療法」並不是「神藥」,也並不真正具備治病的效果,它能做的僅僅是提供情緒發洩的視窗,讓人們全身心地放鬆。但我想,這就夠了,人們「抱樹」並不是為了真的治病,也不是為了一味跟風,而僅僅只是想要一場全身心的放鬆。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