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變老二 中國人口政策轉向

聯合國最近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二○二二》報告,預測印度總人口將於二○二三年超過中國。這一訊息引起了不少人對「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觀望,也引起了多國經濟界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揣測。

根據這個預測,印度人口在今年四月達到十四億兩千五百七十七萬五千八百五十人,這使印度一躍成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比中國多出約兩百九十萬人。這個超越的背後,是印度人口增長較快,中國人口增速減慢,甚至是負增長。以二○二二年為例,中國出生人口九百五十六萬人,出生率為百分之零點六八。為一九五○年以來,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一千萬人。

一般認為,導致這種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計劃生育的實行。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中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八十年代計劃生育定為基本國策,同年底寫入憲法。當年推行計劃生育的目的,是希望節制人口過快增長,減輕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這個政策實施的結果,使中國人口的出生率由一九七○年的千分之三十三點四下降到二○一二年的千分之十二點一,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由一九七○年的千分之二十五點八下降到二○一二年的千分之四點九五,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使世界七十億人口日足足推遲了五年。

按照提出計劃生育方針的專家們的設想,控制中國人口增長,可以減輕國民生存的環境資源壓力,避免生活和生產資源的過渡消耗,讓全體國民過上品質較高的生活。可是,他們沒有充分考慮到,人口下降雖然可以減輕環境資源壓力,但也會造成人口相對短缺,導致生產力下降,生產規模縮小,降低民眾生活品質。另一方面,人口增長的放慢,也改變了中國的人口結構,老年與青年之比,從正金字塔,變為倒金字塔,使一線勞動人口,需要付出更大代價,才能養活更多退休人員。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近年來隨著勞動力的相對稀缺,中國企業的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不少廠商遷移到薪資水平較低的地區,包括一部分東南亞國家。有些企業甚至不得不忍痛關門。可能是察覺到這種趨勢,中國政府近年沒有多做宣傳就開始轉變人口政策,不再節制生育,反而出台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如:放開生三胎,允許非婚生子女登記入戶,發放生育補貼和孕期檢查補助,增加生育假期,構建與生育友好的托育環境、衛生環境、購房環境、學習環境、就業環境。

這些政策能否真正推動人口增長,目前尚難有定論。有專家認為,按照世界多個國家發展的經驗,今天中國的發展程度,年輕人的生育願望很難重新回到從前的樣子。現在要年輕人願生孩子,多生孩子,難度不亞於過去讓人們少生孩子,甚至難度更大。不過,既然中國政府的思路已經開始轉變,人口發展止跌回升肯定是有機會的,至於幅度有多大,則需繼續觀察。

至於人口因素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會有多大,這個問題倒是可以分開來看。這些年來,人口眾多帶來的勞動力低成本因素,無疑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世界上多數國家的經濟發展往往與五種因素有關,即營商環境、企業家精神、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和勞動要素的投入。

如果說,過去幾十年中國的發展中,資本積累和勞動要素的投入發揮了不少作用,在今天,中國的發展更主要的將要靠營商環境、企業家精神、技術進步等因素。只要在這些方面做得好些,即便在資本積累和勞動力價格方面變化不大,保持比較好的發展勢頭,還是可以的。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即使中國人口再減,十四億多人口這個基數還是很大的,就算人口增長慢些,也不至於傷筋動骨。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