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支撐中國網購業的主力?科技、還是人?(上) ——重磅紀實《我在北京送快遞》讀後感

余非 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我在2023-4-28的「快評」介紹了一本剛出版的新書《我在北京送快遞》,當時未看書,已在淘寶訂了。當日做節目的材料,是讀了一篇長七千多字、對胡安焉的詳細訪問,新書的內容都是從這篇長訪問內略為知道。那篇對作者訪問,令我從胡安焉的角度知道他的內心世界、所思所想——這種角度很重要。很想知道基層勞工、尤其是物流業人員對生活更仔細一些的感受和描述。尤其胡安焉沒有反社會的怨恨,是一種對生活很中肯的感受和思考。讀到對他的多篇訪問已經令我覺得很珍貴。在訊息和文字泛濫的年代,更不容易讀到有意義的文字。因此立即做了一集「快評」,急不及待向大家介紹《我在北京送快遞》這本書,以及胡安焉其人。

結果,上星期書到了,讀了後更覺不得了,十分震撼!是為胡安焉書內紀實文學成份而震撼。《我在北京送快遞》絕對是當代中國紀實文學的稀有之作,可遇不可求的佳作。本文談談讀後感。

我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一些對中國物流中心很科技化、智能化的報導,相關的視頻、照片,以及文字報導都應該已讀過不少。但是讀完《我在北京送快遞》才令我有開竅的感覺,豁然明白和匯通了很多事。大家想像一種結構圖,例如,葉脈式的網狀結構,由一個點再分枝開去;又或者近似家族圖譜,一層層鋪開去的關係網。物流業科技化、智能化的廠房,以及智能化的運輸機械人(那些圓碟型吸塵機般的智能運輸機器)只是總公司層次、又或者大省份總部最頂層的運作。這種科技化的形象沒有造假,是真的!但是,不是事實的全部。不是中國有幾千萬名從業員的全部。我會認為很高科技那部份只佔事實的一成至兩成,就是我上面說的結構圖的頂端。真正支撐起中國網購的物流業,八成是有血有肉的人!就像結構圖散開去的分支。一個個人,那批以千萬計、天天跑在街上,以及不斷分檢貨件、不斷開車運貨卸貨的物流業從業員,就是那八成有血有肉的人。那怕是北上廣這種大省份,離開了最頂層的總部,一切都是人力,真真實實的人力勞動。讀完《我在北京送快遞》令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其實整個中國網購、電子商貿業,天貓、淘寶、拚多多等等,固然有它的科技成份,但是令貨件由網上落入每個買家手上,靠的是有血有肉、真真實實的物流從業員。我認為,物流業最下游的那群從業員,是被剝削的勞工。由他們幾千萬人的付出,支撐住中國的網購大業。

以2020年上半年來計(我暫時未有更新的數字),中國內地快遞業務量規模達338.8億件。這幾百億件貨件,就靠總數以幾千萬計,例如貨車司機、分檢員、派遞員將貨件最終送到買家手上,不是靠總部被展示的那些智能輸送器。那些,只是個起點。

我上面用被剝削的階層來形容物流業最下游的那批從業員,是讀完《我在北京送快遞》之後浮出來的一句總結。以下先談跑在街上的快遞員。他們是被擲入一個內政管理有很多短板的社會裡的一群人。再說得清楚些,是因為要送快遞,令快遞員走入一個社會的罅罅隙隙。正常人不會像他們般,一日走二、三十個地點。於是,城市內各種不合理的安排和隱患,他們避也避不開。他們在派遞過程中遇到的風險,讀《我在北京送快遞》後才知道原來全由快遞員自己承擔。他們是在沒有保險制度下去工作。我必須舉例說明。舉例,快遞員絕大部份是單幹,月薪合約工、小時工也絕大部份是單幹,一個人背著或用手推車推著無數貨件,一個人派送。以胡安焉的經歷為例,好運、年資高的,才有機會輪候到一部破破爛爛的三輪車;因為就算是北京大城市、知名大物流公司也不夠車用,只有部份員工可以配備三輛車。一個人行事的這種編配制度,就在他們走上走下期間,如果貨件被偷了,貨物的價值由快遞員自付賠償。幸福的賠幾百,胡安焉有同事賠過三千,是那人薪水的五份三。因為就算在北上廣,一般派遞員的收入大約也只得5000元上下,過萬的是少數。表面上,被偷快遞件當然由派送人負責,誰叫你看得不夠緊。可是想深一層,一人編制下的運作,要工種流程最下游的低薪人員負責,是結構上的不合理。因為你沒有為他配備足夠的防盜手段和工具。他們擁有的工具很粗糙簡陋,送件,靠的是最原始、最本質的個人體力。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