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教育觀 育分不育人

熊丙奇 中國

網上流傳一則視頻:在某校高考誓師大會上,一位患癌母親寫信告知兒子自己的病情,對此,竟有不少網友覺得這位母親做法不對,認為她應在高考結束後再告訴孩子真實情況,以免影響高考成績。

針對網友的留言,有部分人進行反思:「我自己潛意識裡也已經覺得高考可以大於親人的生死了,恐怖!」確實,「高考大於家人」已經成了不少人的潛意識,不少家庭在親人生病甚至離世時,會選擇不告訴即將高考的孩子,以便讓其全身心準備高考。

而且對於這種做法,社會輿論普遍給予支持。

有媒體曾報道,某位考生在高考後才知道爺爺已去世,他拿著高考錄取通知書去告慰爺爺的在天之靈。在這種輿論環境中,「高考比甚麼都重要」的潛意識就形成了。

正是有這種潛意識的存在,在高考前把病情告訴孩子的這位母親,才顯得很「另類」,並被一些網友質疑。但這恰恰是需要反思的。

對於學生來說,高考很重要,但因為高考就漠視生命教育,這是扭曲、短視的教育觀。高考是每個學生的成人禮,而成人需要有責任和擔當,教育孩子直面家人患重病、去世,也是重要的一課。

長期秉持「高考比甚麼都重要」的教育觀念,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冷漠,難以培養其健全的人格。當前,有家長抱怨自己一心撲在孩子上,包辦了孩子除學習之外的一切,讓孩子無憂無慮,可是到頭來孩子卻不理解自己,原因就在於家長帶給孩子的是缺乏人性與溫度的教育。

類似的觀念還體現在一些學校舉辦高考誓師大會上。雖然教育部門明確要求學校不得舉辦中高考誓師大會,但很多學校依舊保持著這一「傳統」,不但加劇應試競爭,也扭曲學生對高考的看法。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後,不論是學校、學生,還是家庭、社會,都應該以平常心看待高考,把高考作為人生成長的經歷,而不是性命攸關的「關口」。

在這背後,是中國的基礎教育應試化、功利化、短視化的傾向。「高考大於家人」的潛意識之所以會形成,從本質上說,是因為教育體系「育分」不「育人」。

而要讓基礎教育富有人文關懷,給學生有溫度的教育,就需要擺脫唯分數、唯升學的應試導向。這一方面需要持續推進高考改革,打破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另一方面則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堅守教育的常識和底線。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