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盲訂」 別盲目下單

楊末 中國

近段時間汽車銷售出現新模式——盲訂,即在新車未批量生產或僅公布部分配置資訊的情況下,消費者根據有限資訊交納意向金,車企為消費者提供購車優惠或權益,根據合同交付車輛。然而盲訂存在的風險值得關注。有不少網友反映盲訂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的問題。

作為汽車市場中的一種新的營銷方式,盲訂在理論上似乎是車企和消費者的雙贏。對汽車廠家來說,提前推出盲訂,可看作是對市場的一種試探,既可以提前鎖定客戶,搶佔市場先機,還能先行回籠資金,並藉此製造品牌營銷熱點。

對消費者而言,只需繳納一定的「誠意金」就能「以小博大」,要麼換取更高的購車款抵扣額度,要麼能獲得額外的保養服務,還能優先拿車。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越來越多的車企願意玩盲訂,而部分消費者也有嘗試的意願。但在缺乏足夠規範的情況下,盲訂模式的所謂雙贏局面,卻伴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汽車廠家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資訊不對稱,盲訂交易中的主導權和解釋權其實是牢牢掌握在前者的手中。

比如,多數盲訂汽車,都只公布部分配置資訊,而後續交付到消費者手中的實際配置,往往真的變成「開盲盒」。比如減配,或者是與前期宣傳和承諾不符的情況,都很常見。要知道,很多開啟盲訂的汽車產品尚處於研發階段,就連廠家自身都沒法完全確定最終產品的配置,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盲訂,自然要承擔一定的風險。而且碰到這種情況,消費者要維權是很麻煩的。儘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但真要遇到這種事,維權可能比想像中的複雜得多。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處於快速洗牌階段,尤其大量背景和能力都有很大差異的「造車新勢力」不斷湧現,其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本來就不小。盲訂不僅是有車輛減配、貨不對板、不能按時交付等風險,甚至可能存在個別車企純粹搞變相融資。如之前就有車企傳出過盲訂數萬輛,但實際只能交付數百輛的消息。參與盲訂的消費者一定要慎重,切勿僅看「優惠」力度就無腦沖。

另外,開啟盲訂的汽車大多屬於新車型,一款新車推出後,在前期一般都要經歷磨合和試錯的過程。所以,若只是為了能夠最先拿到新款車就選擇盲訂,也有必要考慮它的另一面風險。當然也不必一概否定盲訂汽車的探索價值。但法律法規的針對性跟進很有必要。如可就盲訂的周期、意向金的金額上限等與消費者權益息息相關環節作出必要規定。同時,在相關消費糾紛的解決上需有更明確的規範。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