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中國
這兩天,《衡水二中學生的發聲,救救我們》在朋友圈刷屏。文章作者講述了一些發生在衡水二中的「可怕故事」:包括對女生進行體罰、有些學生得了抑鬱症等等。
衡水二中相關人員回應,學校還在放假,並聲稱此前沒有接到過有關體罰的投訴。
這篇發在知乎上的求救貼已經不見蹤影,而衡水二中對學生進行體罰的說法,其實也並不算「新聞」。2021年9月1日,公眾號「正面連接」刊發杜萌的長文《和衡水中學在一起的2557天》,為讀者詳細講述了所謂「衡水模式」,文中就有老師在樓道裡打女生耳光、揪頭髮、拉上窗簾把不聽話的學生從前門踹到後門的內容。
文章中讓人心碎的一個細節是,家庭條件不錯的杜萌,在初中的時候還有一個自己的理想,在上海或者東京,開一家咖啡館兼書店——這不需要讀北大和清華。這就是「衡水模式」的深層問題:進去之前,學生是各式各樣的少年,有著各式各樣的「理想」,而學校卻把他們塑造為同一種「考試人」,目標只有一個:努力考取最好的大學。
軍事化管理,精確到分鐘的時間管理,通過體罰進行的羞辱管理,方向都是一個,摧毀之前的「千奇百怪」,塑造一個強大的「考試大軍」。所謂衡水模式,並沒有甚麼高深的地方。它就是以考試為核心,通過身體和心靈的規訓,達到「效益最大化」。它不太會考慮學生的「個人感受」,因為它遵循的就不是個性教育。
衡水二中不會被推往深淵,處在深淵的倒可能是那些孩子。社會也不會持久關注這種求救聲,因為它「沒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