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房屋危機日趨嚴重,但催生所謂「不動產科技」(PropTech)的新興科技事業,讓業主用盡物業賺取額外收入以支持自己物業開支。但有倡議組織擔心,「不動產科技」只會加深房屋危機,令貧富進一步懸殊。
《三藩市紀事報》報道,面對北灣房屋市場競爭越趨激烈,10年來居於教區提供住處的神父拉里莫爾(Chip Larrimore)與丈夫意識到他們需為退休做準備,去年他們聽說了一間名為Aalto的三藩市初創公司,讓他們為其北灣租屋處自訂售價,買賣過程由他們決定,給他們足夠時間另覓房屋購買作退休之用。
Aalto是由一名買屋屢遭挫折的灣區男子所創立,是近年受加州和其他具競爭市場的房屋危機所刺激成立的初創科技公司之一。風險投資者形容這些為「不動產科技」,根據財務研究出版商Prime Indexes 2021年報告指,不動產科技業價值已近210億元。
不動產科技業涉足範圍廣泛,例如Aalto等房屋買賣、網上按揭與估值平台、先租後買、「部份」業權公司或炒樓平台iBuyers,還有受短租網站Airbnb啟發的短租設施公司,供屋主出租泳池、後院、車庫或借出車道泊車。
這些公司的創辦人表示,他們正把房產權大眾化或將買屋的繁文縟節現代化。也有一些在測試人們為了在一個買屋成本日漸增加的時代想要買屋,願意付出多大代價賺取額外收入。
但面對人們買屋漸難,不動產科技業也引起外界對誰輸誰贏的關注。在對大規模無家可歸、住屋歧視的遺留問題與銀主盤危機的影響進行檢討下,有平等倡議人士擔心,部份監管鬆散的科技可能加劇房屋被視為金融資產的趨向,而非人類必需品,繼而擴大住屋不平等。
科技業人員關注經濟不公的組織TechEquity Collaborative近日報告指出,在2008年次按危機後,大批投資客進軍東屋崙這類歷史上被邊緣化的非白人社區,收購大量房屋,然後將房屋出租予能支付高屋租的人。
隨著灣區屋價有所放緩,TechEquity正向不動產科技公司提議道德指引,還有關於如何把住屋明確納入賠償相關辯論的公共政策建議。與此同時,這些公司只能自行決定,避免陷入公平住屋的可能隱患之中。本報訊